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數量快速增長,但真正具備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卻屈指可數。
只有更多的科研人員致力于原創性、原理性的重大發現,我國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強國。
1.基礎研究不應為論文而論文
只有致力于原創性、原理性的重大發現,才能真正成為科學強國
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3)》顯示,過去10年來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科技論文114.3萬篇,躍居世界第二位。
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第二”?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孫樞認為,論文是體現基礎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因此用論文來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的水平是必要的。我國科技論文數量近些年來持續增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科研實力逐漸增強。
孫樞同時指出,基礎研究追求的是對未知世界的新發現,不是為論文而論文;對于發表的論文,不能光看數量,還要看質量。
評價科技論文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被同行引用的次數。統計顯示,我國發表的國際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為 10.69次/篇。瑞士、荷蘭、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科技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在17.21—11.35之間。另有統 計顯示,我國發表的所有科技論文中,超過1/3的論文是“零”引用論文。
不難看出,我國發表的科技論文質量總體上有待提高,同國際水平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根據自己對近年來國內基礎研究的發展趨勢估計,孫樞認為,我 國論文篇均被引次數要達到世界均值強國的水準,還得用8—10年時間。“我們希望前進的步伐更快,但面臨的挑戰是提高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而這歸根結底要提 高研究工作的質量與水平。”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認為,那些能夠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提供認知和新途徑的科學研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也是基礎研究應該鼓勵的方向。“只有更多的科研人員致力于原創性、原理性的重大發現,我國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強國。”
2.什么樣的指揮棒就催生什么樣的科學研究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是導致“短平快”研究泛濫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有那么多科研人員熱衷于容易發論文的“熱門”研究?多位科學家認為:這與我國以論文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導向密切相關。
“科研評價就像高考中的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體系,就會催生什么樣的科學研究。”王曉東說,無論是科研項目評審、結題驗收,還是國家實驗室等 的評估,我國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國內同行評價。每個領域的評委,基本上是由院士主導的同一批人,新面孔很少;已經試行的少數國際評估,大多數屬于走過場,最 終說了算的還是國內的少數“學術權威”。“有些評委的學術水平很難說國際一流,加上現在知識更新非常快,他們很難對前沿的科學研究做出準確、客觀的判斷, 最后只能看論文數量和所謂的影響因子”。
“誰發的論文多,誰就容易通過項目評審和結題驗收,就能拿到更多項目和科研經費。如此,科研人員必然不去做那些難度大、風險高的原創性、引領性 研究,喜歡挑選熱門的、容易出論文的題目。”王曉東說,長此以往,科學研究容易異化為爭取項目和經費,日益遠離科學研究的本來方向。
據了解,近些年以論文數量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愈演愈烈。科技評獎、院士評選,乃至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獎金分配等,都是論文數量說了算。研究生想 畢業,必須在兩至三年內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否則就通不過。這也逼迫導師“化整為零”,在某項研究還未完成、結果還不成熟時就急于發表論文。
基礎研究中的“避重就輕”現象,不僅加劇了科研人員的浮躁心態,還導致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科研自信。
北京某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主任告訴記者,當他和研究團隊提出一項世界前沿的研究課題時,立馬有評委質疑:美國人做了嗎?國外有做的嗎?“在很多人看來,美國等發達國家科學家沒有做的,中國人先做就沒有價值,也不太可能成功。”
3.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應盡快培育成熟的科學共同體,實行真正的同行評審
采訪中,多位科學家向記者表示,基礎研究是對未知領域的前沿探索,對其評判是真正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科研人員到底該做什么,所發表的論文有多大的科學價值,應該由有真才實學和科學操守的科學共同體來決定,實行“科學自治”。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肖尤丹說,基礎研究不可預見性的特點和其獨特的生產模式,決定了應該鼓勵“科學自治”和科學家自由探索。“無論是科研項目的選擇,還是科研結果的評判,都應發揮科學共同體的主導作用。”
什么是科學共同體?簡單說,就是由遵守同一科學規范的科學家所組成的群體。在我國,中國科協、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學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的各個科學部等,都屬于科學共同體的范疇。
鑒于科學研究的日益細化和知識發現的快速進展,就科研項目評審、科學成果評價來說,科學家更為認同的是“小同行評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舉例說,西方國家有專門管理科學的委員會,其成員都是行內專家,委員會的任何決定對本領域未來發展有巨大影響,跟他們本身的利益密切相關,他們在決策時會非常小心。因此,他們的評價能夠真正反映領域內科學家的意見、要求和觀點。
“讓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坐下來討論該支持誰、支持哪個項目、支持多少,永遠討論不清楚,因為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最重要。”王曉東認為,這些事應該由成熟的科學共同體來主導,發揮小同行專家的作用。
肖尤丹說,科學共同體借助學術競爭機制,建立利益回避機制,健全議事決策規則,承擔起選擇和評價所資助的科學研究與科學家的責任,已經成為國際慣例。
在王曉東看來,科研過程中,科學共同體的一項重要職能是選擇好的科學家或科學團隊,并對其成果進行真正的學術判斷。“基礎科學應該以支持好的科 學家為主,讓科學家擁有最大的自主權,少搞些計劃、項目和不必要的檢查。打個比方,就像種地,就看你選擇的是不是好農民就行了,盡量不要管他種什么、怎么 種。管理者只看最后的結果:你打了多少糧食,養活了多少人?沒有必要天天去地里檢查。”王曉東說。
“基礎研究沒有國界,也不用保密,是世界同行在同一個舞臺上的競爭與合作。”王貽芳指出,考慮到目前國內缺乏科技領軍人才、同一領域真正有水平 的小同行有限,因此在基礎研究方向的選擇、成果的評價中,應盡可能多地引入國外同行,進行能體現科學水準的國際同行評價,最大限度擺脫非科學因素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