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4世界種子大會在豐臺區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開幕。
語速平緩、聲調不高,短短15分鐘的演講,卻讓在場不同膚色的種業專家不由得起立,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昨天下午,世界種子大會專家報 告會的最后一幕。人們在向演講臺上這位已略顯佝僂的老人致敬,因為他精湛、尖端的技術,更因為他身上凝聚的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就是84歲的中國雜交水稻之 父袁隆平院士。
報告會后,袁隆平院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三分地就能養活一個人
畝產一千公斤的水稻;種三畝地打原先四畝地的糧食;三分地就能養活一個人,而且達到小康水平……聽起來天方夜譚一般的奇跡,而今正成為現 實。袁院士告訴記者,他現在正在培育的第四期超級稻,今明兩年內即可整體突破畝產一千公斤大關。就目前試點的情況看,全國26個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都達 到了上千公斤。
“如果種三畝田能打下原先種四畝的糧食,那得相當于咱們國家多出了多少耕地啊?”袁老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告訴記者,2004年起,他們就開 始在一批中低產田中搞這種“種三產四”的試驗。目前,憑借雜交水稻的高產,湖南1500萬畝的試驗田年產量已與2006年的2000萬畝旗鼓相當。“這就 等于我們多出了500萬畝寶貴的耕地啊。”老人動情地說。
按照聯合國的相關標準,一個人每年300公斤糧食是溫飽水平,360公斤就是小康水平。袁老提出“三分地就能養活一個人”的目標。
“我們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搞,三分地一年就能產360公斤糧食,相當于一天生產一公斤。”袁隆平說,去年在湖南的醴陵、石門兩縣,“三分 地就能養活一個人”的目標已經實現。老人還算了這樣一筆賬:湖南5700多萬畝耕地,如果拿出1000萬畝種這種高產的雜交水稻,其產量就能養活一半的湖 南人。
“只要我們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只要我們堅持依靠科技,我們養活自己一點問題沒有,中國人的飯碗一定端在自己手里。”說到動情處,袁隆平老人攥緊了拳頭。
美、印等七國種上中國水稻
不僅捍衛著本國的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繁育的超級雜交稻正在一步步向海外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飽含中國智慧的稻米。
袁隆平告訴記者,前年雜交水稻海外的播種面積就已將近8000萬畝。在美國、印度、印尼、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這七國都有大面積 的中國雜交水稻種植。其中,美國種植的雜交稻比當地品種增產20%以上;在越南,種植了將近1000萬畝的雜交稻,原因是它畝產能達到420公斤,而當地 品種只有300公斤。
“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告訴記者,“如果全球22億5千萬畝稻田,一半種上雜交稻,那么就能多養活四到五億人。”
適當輸出相對成熟品種
“我們國內的優良品種應該更自由地走出國門,多與世界上的高水平籽種交流。”“有人擔心,我們把自己的良種輸出到國外被人學了去怎么辦?”袁隆平笑說,大可不必擔心,良種輸出都是分批次進行,最尖端的成果肯定始終都會留在國內。
以稻米為例,袁隆平說,去年先正達、孟山都等全球種業巨頭匯聚菲律賓,各自拿出看家品種種植1000平方米,最后在產量上一較高低。結果, 排名前三的都是中國品種。“這說明,我們的水稻技術已經領先他國一大塊,適當輸出相對成熟的品種,根本不會影響我們在這一領域的優勢。”
袁隆平還認為,這次國際種子大會在北京豐臺召開,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北京有科研優勢、資金優勢、交流優勢,在全國來講建設種業之都當仁 不讓。”袁隆平說,國內的種業企業應該很好地利用這個平臺,走出去跟國外企業過過招,鍛煉、壯大自己,也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