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公司得到了一筆上千萬美元的投資,然而眼看著人民幣升值,公司每次卻只能以5萬美元的小額單位進行結匯,看著外匯賬戶里剩余的錢蒙受結匯損 失。記者昨日(6日)從中關村管委會獲悉,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通知,在包括中關村在內的全國16個地區開展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結匯管理方式改革試 點,這意味著中關村的上千家外資企業將在外匯結匯方面受惠,可以有效避免外匯資本金“縮水”。
聽聞中關村納入外匯資本金結匯試點,在中關村核心區注冊的北京君陽投資總裁彭立斌振奮不已。“2010年和2012年,公司前后進來了3000 萬美元的資本金投資,可是由于不能一次性結匯,錢在銀行趴了三年,最后隨著人民幣增值,這筆錢最終兌出來時縮水了足足1000萬元人民幣。”
原來,根據從前國家外匯管理部門的規定,外資企業以美元、歐元等外匯形式投資的注冊資本金到位后,外企不能將這筆錢進行一次性結匯,只能在公司 購置生產設備、采購電腦等辦公用品或進行其他采購時將錢兌出,并且每次結匯都需要向銀行提供采購合同、發票等各種證明材料。而如果沒有境內采購需求,公司 每次只能以5萬美元的額度限制進行結匯申請。而根據最新公布的36號文,國家允許試點地區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資本金實行100%的意愿結匯,而不再受5 萬美元額度的結匯限制。
除了因結匯額度限制造成外企匯兌損失的風險較大,過去的結匯政策還讓外資企業在管理上存在諸多不便。
“對于一個生產型、服務型外企來說,其外匯資本金原先嚴格規定不得用于投資。也就是說,以美元等外匯形式投資給企業的資本金,它不能再將這筆外 匯用于投資設立子公司、項目公司,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的現金流活力。而納入新政策的試點后,中關村的外資企業可以先將資本金一次性結匯,再用結算更為 靈活的人民幣進行下一步的投資。企業受到的限制減少,大大激發了企業活力。”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馬天宇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