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國際城市論壇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會召開。本次年會上,由市社科聯主管的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了我國首部臨空經濟藍皮書——《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報告2014》。該報告提出,應以北京新機場建設為核心建設京津冀臨空經濟合作區(簡稱“京畿新區”),打破三地行政區域束縛,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推動首都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報告還提出,“京畿新區”應涉及北京大興、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區域。
報告還強調,打造臨空經濟區就是打造一個首都城市副中心、一個京津冀區域的副中心城市,通過空港區與城市功能區的協同發展,實現首都的功能外移。
設想1
建“京畿新區”
面積2000平方公里
北京新機場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交界處,處在京津塘和京保石兩個重要經濟發展帶的交會處,首期規劃建設用地40平方公里,4條跑道,航站樓面積70萬平方米,客機位220個,年飛行量65萬架次,航站樓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500萬人次。
報告指出,北京新機場是一個跨界、跨區域、跨行政區劃的開放性集聚和輻射系統。作為國際樞紐機場,它至少承載了以下三大功能:一是區域性服務中心功能,不僅服務北京,而且服務京津冀區域;二是城市副中心功能,北京新機場將帶來空間重構和產業重構,更多承擔疏解中心城區的功能;三是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也就是說北京新機場將成為京津冀聯通全球的重要通道。
報告提出,要以北京新機場建設為核心,創新京津冀合作體制機制,充分整合和協調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資源和職能,將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跨區域的京畿臨空經濟合作區(“京畿新區”)。從北京新機場的空間布局和輻射范圍來看,“京畿新區”的空間范圍應涉及北京大興、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區域,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
設想2
將臨空經濟區
建成首都副中心
報告指出,鑒于北京新機場三地融會的地理位置及臨空經濟區的各項功能,可以考慮在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這既是北京有效治理“城市病”的需要,也是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條件成熟。
報告介紹,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的區位優越,發展空間和潛能巨大。它位于南中軸延長線48公里處,到北京主城區在1小時車程范圍內,與北京主城區距離適中。地處京、津、冀“金三角”區域腹地,發展空間廣闊,有利于形成京津冀區域的重要節點。
同時,新機場臨空區交通便利。目前,北京新機場所在區域鐵路路網、公路路網布局日益完善,隨著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京津冀合作功能的確立,還將規劃建設連接京津冀區域的綜合交通樞紐,實現與周邊城市、機場、港口的便捷交通。
此外,新機場臨空區環境優良。行政副中心選址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考慮生態環境。北京新機場區域以平原為主,水文地質情況優良。基礎生態條件以農田為主,生態資源豐富。同時,隨著北京新機場周邊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新機場臨空區的基礎設施配套日益完善。
設想3
遷入外交、商務等部門
會議集中在此開
報告建議,在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立首都城市副中心要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以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為依托,建設首都行政副中心,要根據其位于臨空經濟區的特點,著力培育有別于東城、西城的國家行政中心區及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的特色。從而形成既服務于臨空經濟區,又能支撐北京政務功能特色的臨空型首都城市副中心。
要優先爭取外交、商務、科技、交通等與國際外交相對密切的部門或對交通需求比較敏感的部門整體外遷。這些部門國際交流、國內交流活動較多,外遷到機場周邊,可以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要爭取發改、建設、規劃、國土、衛生等部門的部分機構外遷。這些機構的某些部門,以對外交流、督察、檢查為主,大部分時間需要到國內進行調研,可以入駐新機場周邊,減少客流壓力。
要爭取人大、政協部分機構外遷。全國人大、政協的對外聯絡、會議等部門可以外遷到首都行政副中心,這部分機構每年舉行大量會議,全國各地人員往來頻繁,將其布局在機場,也可以減少進入核心城區的客流壓力。
此外報告還建議,要爭取國家及各部委重大會議在首都行政副中心召開。在首都行政副中心設立會議服務區,國務院、人大、政協及各部委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參與的大會,集中安排在此區域。
設想4
避免形成人口無序集聚
產業低端化區域
報告同時指出,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合作區跨京津冀三地,范圍又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城市管理薄弱。因此,要提前考慮好臨空經濟區在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潛在風險,將新機場建設成為綠色機場。
要避免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新的人口無序集聚、產業低端化的區域;避免出現短期內大量低端外來務工人口和遠程通勤人口無序涌入集聚的情況;要避免出現有城無業或有業無城、職住嚴重失衡的狀況,“睡城”、“空城”都應該避免。
報告指出,應將首都新機場建設成為綠色機場。具體措施包括:加大空氣污染防治力度; 積極使用清潔能源;高標準設計建設綠色節能臨空經濟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
新機場大事記
2010年
新機場建設指揮部成立。
2011年
完成了建筑方案招標。
2012年
完成了立項前期準備。年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批復。
2013年
啟動局部建設及拆遷工作。科博會上首次展示規劃,將形成“一軸兩核三區四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一軸指北京南中軸;兩核指空港產業核與居住生活核;三區指保稅物流區、臨空產業區和國門商務區;四組團指龐各莊鎮、安定鎮、魏善莊鎮和禮賢鎮組團。
2014年
全面開工建設。兩次發布新機場項目環境信息公告。環保部公布《北京新機場環境影響報告書》。新機場軌道交通線開工,北起牡丹園,南至新機場,全長66公里。
2017年
完成主體工程。
2018年
建成投入使用。新機場軌道交通線同時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