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動力和源泉,來自何處?
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神舟系列焊接材料、科技聯盟發布國內標準160余項……近年來,北京市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首都創新體系,一大批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另一方面,從“千人計劃”到“海聚工程”,再到“科技北京領軍工程”、“科技新星計劃”,北京為“創新源”儲備了充足的科技創新人才。首都創新大聯盟共享資源、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科技金融激勵試點……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和科技資金支持方式的創新,源源不斷地催生出新的科技成果。
未來,這種內在的動力,將成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最強大的“源動力”。
國家需要提升創新競爭力
北五環外,北苑路一座不起眼的院落。50多歲的董寶全在看似簡陋的廠房里一遍遍查看光亮的金屬拉絲。
車間里,直徑1.2毫米的一條條光亮耀眼的高強度鋁合金絲,在拉絲機上盤成一軸一軸。這些看似平常的金屬絲,卻是研究所的拳頭產品、全國唯一的運載火箭箱體焊接材料——380系列焊絲。
十多年前,董寶全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屬與稀土應用研究所承接了國家載人航天的一部分任務。從那時起,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創新,就成了研究所的方向。
取名“380系列焊絲”,是因為最初試驗380次才成功,滿足了運載火箭箱體焊接方式從人工轉變為自動焊接的需要。此外,還有能耐受攝氏200多度的優質錫鍺砷產品;航天低溫焊料“金鍺12”的開坯時間由原來的20小時縮短到7小時……一度幾近破產的研究所絕處逢生,目前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
“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是北京在‘高精尖’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的重要契機。北京要擔當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該擔當的責任。”市科委負責人說。北京作為首都,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技資源,承擔國家科技任務,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這是北京的使命和責任。
北京交通大學“下海”創業的郜春海帶領科研團隊,研制出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交通信號控制系統(CBTC),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局面。
“當初,我們一方面看到軌道交通建設對信號控制系統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強烈地感到關鍵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望十多年的創新路,郜春海感慨萬千。
從CBTC的應用基礎研究到原理樣機研制,再到試驗運營、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的全過程,郜春海都得到了市科委的鼎力支持。“十年磨一劍”,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北京和其他省區市的多條軌道交通中得到應用,銷售額累計超過20億元。
北京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純電動汽車示范運營、納米科技產業、十大疾病防控聯合攻關……在服務國家需要的同時,北京科技與首都發展需求、市民生活需要緊密對接,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實現重大科技創新突破。
打造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說起用手機看電視,就不得不提到張輝,一名從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貒牟┦。
2006年,為實現自主創新手機電視標準計產業化,張輝創立了新公司。僅用兩年時間,就獲得了“2008新媒體自主創新十大品牌”、“2008手機新媒體10強”兩項殊榮,入選首批“科技北京領軍工程”。在科技政策的支持下,張輝在4G技術標準中取得突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回中國、回北京,是最正確的選擇。”張輝深有體會,“這里有巨大的需求,也有越來越‘宜居’的科研環境。”
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如今敢打包票,在全世界范圍他們的團隊都是一流的。在十大疾病聯合攻關中,他們的腦卒中治療技術可以讓病人致殘率降低30%以上。是“科技北京領軍工程”的支持,讓他有機會學英語、參加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培養創新團隊,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探索。
如今的北京,擁有一大批張輝、王擁軍這樣的科技領軍人才,在各個領域勇敢領跑。“人是科技創新活動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人才是基礎,也是重要的創新源。”市科委負責人說,“北京要打造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才能成為創新發展的高地。”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2011年,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和北京市在中關村建設人才特區,實施13項特殊政策!都涌旖ㄔO中關村人才特區行動計劃(2011-2015年)》很快出臺,實施拔尖領軍人才開發、自主創新平臺搭建等重點工程,包括開展人才培養和兼職試點,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發布面向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政府特聘崗位辦法,實施“北京學者”計劃,完善本市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體系。
據統計,全市研發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2.2萬,居全國之首,形成了以兩院院士為龍頭、科技領軍人才為骨干、青年科技后備人才為支撐的人才梯隊。截至今年6月,累計1103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千人計劃”,514名人才“海聚”北京,118名高層次人才“領軍”科技界,1930名青年骨干成為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外,在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500家單位實施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股權激勵試點,調動科技人員研發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最近發布的“京校十條”和“京科九條”,在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方面又有重大突破,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劃歸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對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所有,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研發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
協同創新“1+1+1+1>4”
今年2月,首都創新大聯盟成立,促進聯盟之間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并籌備成立北京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會。目前,創新大聯盟已匯集首都資源聚集度高、行業影響力大、發展成效較好的各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1家,涵蓋各類創新主體5000余家,其中企業占65%。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這些聯盟不僅是普通合作關系,更激發了巨大的創新合力,在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技術標準制定、技術路線選擇、共性技術研發組織、商業模式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幾年來,在聯盟的帶動下,成員單位實現核心技術突破1400余項,申請發布國際標準近40項,國內標準160余項。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是最早成立的聯盟之一,已制定了20多項行業標準,其中3項成為國家標準。數千家企業投資上億元進行聯合開發,價值2億元的研發設備也實現了共享共用。突出的創新能力,使這個聯盟首次成為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的大會主席,而國際聯盟的產量占全球半導體照明產業的70%。
此外,由聯想、TCL等國內電子信息骨干企業聯合發起的閃聯聯盟,核心使命是制定并推廣我國自主的3C協同技術標準,即“閃聯標準”。面對新一輪國際分工機遇,閃聯聯盟成為我國信息領域打破傳統產品界限和競爭關系、為搶占未來全球產業發展高端而聯合創新的一次典型探索和嘗試。
聯盟是北京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一個切入口。近年來,北京通過規劃和政策、科技創新工程和平臺、科技計劃項目、創新要素配置等多種途徑,支持、引導產學研用合作的領域、項目與內容,不斷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標準創制、成果轉化、市場開拓、凝聚資源促進產學研用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和用戶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資源。北京市注重發揮政府采購的調控和引導作用,通過首購、訂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和示范項目、推廣應用等方式,帶動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2009年以來,累計認定1900家單位的5000余個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政府采購2000余個新技術新產品(服務)的金額超過330億元,帶動社會采購超過800億元,從市場端、用戶端拉動創新發展。
“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以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為導向,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企業、高校、院所和用戶等‘創新源’,讓科技創新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市科委負責人說。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科技創新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但把握重點領域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選準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必將為北京未來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激發更多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產生更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