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部組織中國水稻研究所、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的相關專家,10日在湖南省溆浦縣橫板橋鄉(xiāng)紅星村對102.6畝雜交稻“Y兩優(yōu)900”進行了現(xiàn)場 測產驗收,最終確定百畝片平均畝產為1026.70公斤,這意味著我國成功實現(xiàn)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目標。
據(jù)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介紹,專家組通過對攻關片考察后認為,該攻關示范片生長平衡,長勢長相整齊一致,后期落色好,栽培管理水平較高。
專家組將攻關片所有田塊進行編號,隨機抽取了8號、20號和35號共三塊攻關田。經實割測產,8號田實收面積491.17平方米,實收毛谷 865.56公斤。20號田實收面積418.20平方米,實收毛谷807.90公斤。35號田實收面積418.54平方米,實收毛谷793.84公斤。經 烘干除雜后,按標準含水量13.5%折算,分別折合畝產958.61公斤、1074.67公斤和1046.83公斤。算術平均百畝片平均畝產 1026.70公斤。
從2000年第一期目標的畝產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畝產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畝產926.6公斤,到2014年的畝產 1026.70公斤,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四連跳”。實際上,這些成績絕不是只存在于實驗室里的數(shù)據(jù),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產 力,也不是數(shù)字變化這般簡單。
“第四期目標的實現(xiàn),意味著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可以肯定的是,以企業(yè)為主體的整個商業(yè)化育種水平會緊跟其后。”本次測產驗收的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表示,這些科研成果將為我國儲備更加強大的育種技術和品種。
據(jù)了解,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億畝,占水稻總面積的55%。
據(jù)湖南省農委國際合作處處長何厚軍介紹,目前國外雜交水稻發(fā)展仍然緩慢,發(fā)展較快且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國家如印度、菲律賓、越南等也只有不到 5%。原因在于它們的育種研究力量薄弱,栽培管理措施不配套等。因此第四期攻關目標的實現(xiàn),進一步確立了我國在雜交水稻領域的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