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30日發布《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4)》。報告指出,今年社會發展出現拐點:從低收入需求進入中等收入需求,人們更關注生活質量、公平正義和公共參與”。
報告指出,以2012年為基準,今年我國社會景氣指數與社會信心指數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李漢林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出現明顯拐點:即從社會發展基本需求的低收入階段提高到了社會發展更高層次需求的中等收入階段。
人們的訴求可能更多地會關注自身權益的保護,關注自己與周圍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以及對公共事務參與表達出強烈的意愿。
報告指出,公眾對于總體層面的依法治國等信心提升。與2013年相比,2014年人們對區縣政府的信任度出現了小幅度提升;對政府懲治腐敗、辦事效率和公 開透明的不滿意比例出現了明顯下降。李漢林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央落實“八項規定”和轉變工作作風的成效。
環境質量、社會公正、收入水平、生活壓力等,是2014年社會“不滿意”關鍵詞。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艾云說,2014年,中國城市居民對心理和 精神生活的不滿意度首次超過了對物質經濟生活的不滿意度。但住房問題、物價水平、食品安全、城市居民工作壓力大等依然是影響人們生活幸福度的主要社會問 題。各個生活領域受訪者對生活壓力的不滿意程度首次排列第一。
李漢林說,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對于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希望幫助全社會更好地認識人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社會行為及社會態度。報告從2012年開始,已經連續發布了3年。
據介紹,《中國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4)》包括《中國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研究報告》《社會包容狀況》《中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研究報告》等十二個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