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把絲綢、瓷器、冶鐵、耕作等商品和技術,傳播到了中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區,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
如今,中國正努力讓古老絲路恢復往日的輝煌。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絲路基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約,2015年“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務實展開階段。
那么,中國的新絲路戰略將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什么機遇?能否像古代絲路一樣產生巨大的影響?
相關專家表示,如今的中國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具備技術優勢的產業越來越多,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中國有能 力為沿線國家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并與各國共同應對風險。“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數處于經濟發展上升期,開展互利合 作的前景廣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經貿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目標。通過經貿合作,擴大資源要素的配置空間,充分釋放沿線各國的發展潛力,有助于給沿線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有助于為其他領域的合作奠定基礎。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中國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過去10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為19%,較同期中國外貿額的年均增速高出4個百分點。
“今后還有更大增長空間。”國務委員楊潔篪在去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就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游客約5億人次,中國的周邊國家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將率先受益。
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也面臨通關、物流不暢、壁壘較多等問題。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張銳教授說,中國的新戰略將以“一帶一路”為綱,張自由貿易區之目,構筑起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
目前,中國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相對滯后,多數骨干通道存在缺失路段,不少通道等級低,通而不暢。同時,沿線地形地貌等建設條件復雜,資金需求大。
“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強烈的需求,而我們有外匯儲備、技術水平和施工隊伍的優勢。我們的優勢和他們的需求結合,這是互利互惠、牢固長遠的。”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華芹說。
“渝新歐”鐵路,從重慶到德國杜伊斯堡運行時間16天,比經長江水運上海再海運至歐洲節約近30天;“鄭新歐”鐵路,比海路節省近一半時間;“長安號”貨 運專列,從陜西西安至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運行時間比公路運輸縮短20多天……國際貨運鐵路建設已經在改變歐亞之間的物流格局。“一條絲綢之路經濟帶正在重新崛起。”中國社科院中亞問題專家孫壯志說,陸路交通的一體化進一步改變陸地文明式微的現狀,亞歐國家展開更活躍多元的經濟交往,合作領域向縱深拓寬,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翻開地圖可以看到,中亞國家位于亞歐大陸要沖。這一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地處內陸,長期深受交通不便的制約和困擾。而互聯互通建設為中亞國家向東、向西發展提供了可能。
江蘇連云港是海陸絲綢之路的交匯點。數據顯示,連云港港口每年承運中亞50%以上的過境集裝箱業務,承擔了90%的境內大陸橋國際過境集裝箱運量。無論是從成本還是從距離上看,連云港都是中亞國家的最佳“出海口”。
“從全球范圍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若能順利建成,將增加中國和東盟的貿易和投資在全球的份額。”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首席執行官莫哈莫伊莎表示,中國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對于基礎設施普遍落后的東南亞各國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
外部市場的旺盛需求構成了對“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每年的需求在1萬億美元左右。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年至2020年,亞太地區約有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
中國有高達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有能力加強對外投資。“顯然,‘一帶一路’戰略造福沿途各國與全球經濟發展,也造就了中國資本輸出的大動脈。”張銳教授說。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預計,2014年至2020年,中國累計向國外提供的商機將達17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突破1.2萬億美元,將為世界其他國家貢獻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將達到27%。
除了對外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合作也是中國和沿線各國積極應對共同挑戰、優化全球治理的有益探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輝說,它將有助于相關國家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惡化、貿易投資保護、貧困問題、極端主義等現實威脅,共同提供一項新的全球公共產品,是對現有全球治理機制的補充和完善。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說,“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積極參與21世紀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頂層設計,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