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浦海溝,位于低緯度西太平洋海域,遠離祖國3700公里。新華社記者隨中國最先進的海洋綜合調查船“科學”號,在此執行科考任務已逾80天。羊年新春佳節,大洋深處,經歷別樣。
↑這是隨“科學”號科考船執行任務的隊員羅青在前甲板的光影涂鴉(2月17日攝)。
作業艱苦晝夜無休
羊年春節,“科學”號全體船隊員堅守崗位,通過“多道地震儀”對海底構造進行數據采集。采集時,船尾人工震源“氣槍”每20秒釋放一次,陣陣轟鳴震蕩到船底、每一層甲板、每個船艙,深沉而有節律,好似春節花炮的震感。
除夕夜,夜航時的駕駛臺依舊漆黑,對講機里是各部門間的通報和指令。“好的,明白。我舵角小一點。”“收到。”
↑船隊員王林淼在“科學”號的地球物理實驗室查看多道地震的數據采集情況(2月19日攝)。
“科學”號日前完成了海底熱流探測、巖石拖網取樣、投放沉積物捕獲器與海底地震儀等多項任務,為尋找海洋資源提供科技支撐,也為深海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儲備。
操辦好年夜飯后,廚師付友軍來到駕駛臺,摸著黑兒撥通了家人的電話。“哎老姨啊!過年好老姨!你在哪?我在太平洋這邊兒。我不回去咱家啊……”
↑“科學”號三副溫家興接到來自20海里外的一艘貨輪的問候(2月18日攝)。
心向更深、更遠大洋
至今,“科學”號駛離祖國已超過80天,航程已逾兩萬公里,相當于沿赤道環繞了半個地球,克服了氣象、裝備等諸多困難,戰風斗浪、披星戴月,使命在肩、苦中有樂。
“歷史逼著我們啃下這一塊塊硬骨頭。”隨船的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李鐵剛說,發達國家的科考船出航,周末是休息的,我們春節也要干,中國深海科考落后很多,航次任務重。
兩萬公里的航行中,科考隊員不畏暈船顛簸、不分晝夜作業。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邂逅八九級風力、六米浪高,船體單側搖擺幅度最大為24°。在呂宋島東部,與1號臺風“米克拉”周旋,在西太平洋,和2號臺風“海高斯”擦肩而過。
兩萬公里的航行中,科考隊員以“積跬步、致千里”的決心攻堅克難。深海“石花”(珊瑚)破水而出,綻放于甲板;深海地幔的橄欖綠(橄欖巖),終于瞥見太平洋上的霞光。
李鐵剛相信,缺乏經驗但咬牙挺住,幾年之后,可煉成深海大洋科考的第一批“老師傅”。
↑這是隨“科學”號執行海山第二航次科考任務的全體船隊員(除值班駕駛員)在前甲板向祖國人民表示新春祝愿(2月4日攝)。
大洋深處的春節:寂寞又溫暖
新春聯歡會上,“科學”號全船偶像、老船長隋以勇剛拿起麥克風后,立即成為了幾十部手機、相機鏡頭的焦點。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淚落如雨,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他緊鎖的眉梢隨著韻律悠揚,形狀似那熟悉的海浪。
李鐵剛,將《故鄉的云》練習許久。唱到“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時,輪機部的幾個小伙子起身合唱。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我已厭倦飄泊。”
“福氣到!福氣到!放鞭炮!”“科學”號三副溫家興喊所有人到前甲板集合放鞭炮。
↑“科學”號廚師陳俊把隊員們剛包好的餃子運送至后廚(2月18日攝)。
↑在“科學”號的年夜飯上,科考隊員們自拍留念(2月18日攝)。
鞭炮聲畢,聯歡會散。一切又恢復平靜,作業繼續,好似除夕夜未曾發生。
此刻,云和星星作伴,不到100米長的“科學”號,在漆黑的海浪中,漂流、耕耘。
此刻,遙遠的祖國家鄉,該是春風習習、煙花怒放,親人團聚、萬家燈火。
浩瀚的西太平洋深處,是“科學”號的使命,是科考隊員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