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杭州富杰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創辦人吳富琴來說,從事外貿8年,她的工作方式正發生巨大的變化:以前是滿世界奔波參加展會,花錢買好的展位,如今越 來越多精力花在了跨境B2B(企業對企業)平臺上,更多的錢花在了買“關鍵詞”、增加網絡能見度上了。
去年該公司約600萬美金的出口額中,有一半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的。“跑展會,花很多錢,效果也不一定好。現在,越來越多新客戶都是從B2B平臺上來,這會是個大趨勢。”吳富琴說。
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新業態模式,為中國貿易方式轉型提供了新契機,為“中國制造”出口提供了新通道。像吳富琴這樣的外貿商人正享受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的創新利好。
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中國外貿進、出口出現“雙降”。中國商務部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考慮到未來中國外貿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未來 一段時期中國外貿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長。新的國際貿易形勢下,中國企業正在嘗試通過數據和信息技術重塑原有的外貿鏈條,從創新中尋求增長動力。
第三方電子商務研究機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發布《2014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去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約4.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3%,其中出口占比約85.4%。從交易模式看,B2B交易占比達93.5%。
記者從占據跨境電商市場最大份額的阿里巴巴了解到,其旗下的一達通外貿綜合服務平臺近日升級為真正的外貿B2B交易平臺,外貿企業可以直接在平臺上下單、接單,并完成在線交易,以前只能提供信息咨詢和撮合服務。
“跨境電商就是要把外貿以前的線下環節擺到線上,大幅降低企業尋找市場、跨境流通以及信任的成本。”阿里巴巴外貿綜合服務事業部總經理魏強告訴 記者,通過一達通做外貿,企業只要專注于接單和生產,阿里巴巴以集約化方式來幫助企業完成通關、退稅、融資、外匯、物流等環節,“比中小企業自己去做更方 便、更便宜”。
阿里巴巴一達通平臺在提供服務的同時,還將用沉淀下來的大量交易數據構建一個信用保障體系,買賣雙方可以根據這個動態的體系快速判斷對方的誠信和實力,更快達成交易,降低跨境雙方的“信任成本”。
另一方面,信用保障體系也可以推動企業提升服務和品質,也為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提供信用依據。“整個外貿當中,信用體系是最重要的東西。”魏強反復強調。
“未來三到五年,通過電子商務的創新,中國主流外貿企業在流通和服務環節的成本可以降低50%。”魏強指出,中國外貿的轉型升級,不應該單純是制造環節的升級,更應該是整個流通領域的效率升級。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也讓大量中國代工企業有機會走上前臺,直接面對消費者,有機會和動力做大做強自有品牌。
“跨境電商把世界拉平了,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載各種產品。”杭州金鑰匙網商會會長童建華告訴記者,近年來,在跨境電商平臺上,“小而美的訂單”越來越多。這些訂單介于B2B和B2C(企業對個人)之間,數量和數額屬于中等,但聚沙成塔之后就很可觀。
“這些訂單因為規模不大,所以議價能力有限,企業的利潤空間就會提高。但這需要傳統外貿工廠做出調整,實現生產小批量化,注重品牌和設計。”童建華說,這是一個好的趨勢,企業會慢慢培育出創新能力,對中國經濟升級有幫助。
吳富琴已經把創立自有品牌作為奮斗的新目標。“厭倦了一天到晚跟人家去打價格戰,未來肯定是‘互聯網+品牌’的時代。”吳富琴說。
中國政府部門近年來也在大力推動跨境電商發展。國務院去年5月發布的《關于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要求出臺跨境電子商務貿易便利化措施, 并鼓勵中國企業在海外設立批發展示中心、“海外倉”等各類國際營銷網絡。此前,國務院出臺的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舉措,明確通過海關、質檢、稅收、外 匯、支付和信用等六方面支持跨境電商發展。
自從2013年7月杭州首個跨境貿易電商產業園開園以來,中國各地已成立多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力圖從物流、信息、倉儲等方面為跨境電商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幫助中國外貿企業在海外建立國際化品牌。
中國商務部預測,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人民幣。在傳統外貿年均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未來幾年跨境電商占中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會提高到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王忠宏指出,跨境電商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還會進一步凸顯。它是拓寬外貿進出口的新引擎,能有效打破渠道壟斷,節約交易成本,尤其為一些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
不過,創新仍然面臨一些瓶頸。在王忠宏看來,當前中國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優化通關、支付、物流、結匯等服務支撐和政策扶持體系,積極支持跨境電商平臺創新發展模式,鼓勵更多行業、企業加入到跨境電子商務活動中。
“一達通平臺目前服務4萬多家中小外貿企業,今年有望再新增4萬家;去年平臺實現出口額60億美金,今年預計有望超過150億美金。”魏強對跨境電商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