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清華告別百分制 采用12等級制

2015-05-16  來源: 京華時報
[字體: ]

歷時5年的清華大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業評價體系”昨天正式公布。依據新的學業評價體系,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新入學的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 生的成績單上都將不再有百分制的具體分數,取而代之的是A、B、C、D等共12個等級分數。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鄭力表示,這一改革主要是希望借此改變學生功 利主義學習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校方發布

  A+主要為滿足學霸

  “學分績”是學生成績的平均值。對大學生來說,學分績在保送研究生、評獎學金、出國留學申請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國外知名大學普遍采用等級制,國內大學百分制占主流。目前只有北大、人大、復旦等少數高校采用等級制。

  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鄭力介紹,改革歷經5年,通過對不同學科、不同課程的教師和學生訪談,對近20所國內外知名大學的評分和評價體系進行調研,最 后綜合形成這一方案。清華將對課程成績以A+、A、A-、B+、B、B-、C+、C、C-、D+、D、F形式記載。A+是榮譽性質,得A+的人數不超過該 課程修讀總數的5%,獲A和A-的人數不少于20%;F為不及格,不限人數。

  鄭力說,A+為“榮譽”性質,與A一樣學分績點都是4.0,主要為了滿足清華“學霸”們的希望。對某一課程,任課教師可任選等級制或百分制記載成績并錄入系統。教務系統將自動把百分制轉換為等級制。此外,一門課的成績也可以用P(通過)、F(未通過)的形式記載。

  學生每學期可自選一門專業必修課、通識核心課以外的課程用這種方式記載成績。鄭力說,給學生一門課“只考核是否通過”,會鼓勵學生去挑戰那些難 度較高的課程,而不會都為了拿高分而搶選相對簡單的課。在學期之初就選定,是為了避免學生因為感覺自己沒學好到臨考試前才申請,并且,這門課的成績也不計 入GPA(平均學分績點)中。

  學生可自查原始成績

  對于百分制和等級制孰優孰劣一直存在爭議。對此,鄭力解釋稱,清華此項改革并不代表著否定“百分制”。“百分制”與“等級制”本質上并無優劣之分,采用哪種制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一定是基于學校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學業狀態。

  鄭力說,事實上,對學生而言,“百分制”要求學生認真地對待每一分,這對于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地掌握知識是有利的。改革方案中,在引入等級制成績 后,百分制成績將作為內部原始成績(HiddenGrades)供學生本人查閱;由百分制成績自動轉換得到的等級制成績將作為官方正式成績供外部使用。

  院系學分績可個性化

  按照新的等級制評價體系,學校只給出參考標準,自主權完全交給院系和教師,他們可根據課程目標設定等級評價細則。如果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異議,學校行政部門會請老師給出解釋和說明,不作最終判斷,最終由院系的教學委員會作出裁決。

  根據清華多元評價體系的設計,除了全校統一計算的“必修課學分績”、“必修限選課學分績”和“全部課程學分績”以外,由各院系在推研、評獎、出 國交流等方面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規定和側重點不一樣,可根據學科特點和學院實際對學生提出要求,注冊中心“量身定制”不同種類的學分績,如個性化的發展性學 分績。

  具體而言,在推研、評獎過程中,校方將不提供逐次排名的名單,只提供前10%、20%、40%、80%等段位名單,同時再通過面試等手段,加強對學生科研潛力、綜合素質的考核。

  □學生反應

  淡化分數壓力減輕  記者了解到,清華此次公布的最終方案也吸納了清華本科生課程咨詢委員會提交提案的建議。提案人之一、2014級本科生任子禹告訴記者,按照以前的百分制, 對優秀學生來說95分和100分差別非常大,因此他們往往不敢犧牲5分去追求科研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換成A+或A,學生的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

  任子禹說,實行百分制時,清華學生中有“刷學分績”的傳統,不少同學還會在選課前打探,專門選報容易拿高分的“水課”,而不是依據自己興趣選 課。任子禹認為,改為等級制后將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同學們對分數結果的關注程度,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研、社工等領域。

  □教師說法

  不再簡單傳授知識

  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佐介紹,這學期她在研究生院開設了一門《數據倫理》課程,主要講授大數據時代的倫理、隱私等,共8次課。 雖然這學期等級制改革還沒有實行,但是自己已經在按照等級制評價體系的要求來設計課程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張佐認為,挑戰最大的就是按照改革的要求,不再 像以前一樣簡單地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引領“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張佐介紹,在開設這門課之前,她就參加了多次關于倫理的研討會,這也使她意識到開這門課的目的就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希望讓學生通過課程的 學習了解到在職業中該如何進行價值判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還專門去學習借鑒了清華開設很多年的《商業倫理》課程。她說,這樣的轉變迫使我必須改變教學 設計和執教過程,在教學環節設計上,需要讓學生能夠展現他們識別問題的能力,比如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倫理的沖突和風險,解決問題的框架以及最終得出的結論, 而不是像傳統的教授知識、出幾套題目、布置幾次作業。

  □改革難點

  欠缺能力與素質考核

  鄭力透露,改革的過程是復雜的,過程比較艱難,也遇到過很多阻力。比如在改革醞釀中,就有一定數量的老師對于學業評價體系的認識比較單一,甚至 有反對意見。“有老師來問我,我教的是機械工程,請問在教學中我該如何傳遞價值觀?”鄭力舉例稱,他就告訴這位老師,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真、務實的態 度,“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囑咐、“行勝于言”的以身示范,都是在傳遞價值觀。

  鄭力表示,改革方案形成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比如有的教師過度強調評價的選拔功能和管理功能,忽略了評價的教育功能和發展功能;有的 教師對學生在評價中出現的學習態度和思想問題缺乏及時、深入的反饋,沒有圍繞評價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還有的老師在評價內容上較為單一,以知識的考核為 主,缺乏對創新、合作、溝通等能力和素質的考核等。

  “這些困難也就導致了改革必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未來希望以引入等級制為抓手,全面改革現有的學業評價體系。”鄭力說。除了等級制之外,改革方 案還明確要求每位開課教師向院系教學主管部門提交“基于培養目標的課程信息表”,回答5個問題:第一,你要學生學習什么、掌握什么?第二,如何幫助學生取 得學習成效?第三,通過何種方式評價學生是否取得學習成效?第四,該課程對專業培養計劃的作用與貢獻。第五,該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結合及關系。這份表格 需要由院系教學委員會審批,主管教學系主任簽字,教務處或研究生院備案。并且,改革方案執行過程中,各院系還需要提供“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和培養標準的實 現矩陣”,并請國內外同行專家對課程體系建設和教育活動是否達到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評估。

  針對許多老師反映的改為等級制之后不知道該怎么打分的問題,改革方案還提出將組織系統化教師工作坊,提高教師的評價素養。

  此外,改革方案中還特別提到了改進和加強學生和教師同行評教、評課的制度建設,將其原有的終結性、淘汰性功能轉變為以幫助教師診斷學情教情、改 進教學為主的診斷性和發展性功能,促進師生圍繞學習和發展進行有效溝通。在學校層面,把學生和同行評教、評課納入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意義

  改變功利主義學習觀

  鄭力認為,到了大學,不應該再讓學生以追求分數為目標,“要讓學生們改變功利主義的學習觀”。“實際上分數84分和85分差別不是很大。”鄭力 說,改革有助于改變學生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學習觀,鼓勵探索多樣化的學習,也有助于建立師生對話和反饋機制,激勵老師更好地設計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更好 地取得學習成效。“學生們不用再為了刷學分績而選擇一些簡單的或者老師給分高的課程。”鄭力說。

  對于改革,清華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告訴記者,清華的改革就是把以知識點為基礎的考核方式做減法,把以創新點為基礎的考核做加法。不過,他坦言, 這樣做確實難度很大,所以要逐步推進,先把“百分制”改為等級制,是為了以評價形式的改變為抓手,讓分數變得不再像過去那么重要,但長遠還是要在培養學生 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功夫。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