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藝術中心外觀效果圖。
1600座的大劇場里,玫瑰酒紅色墻壁和香檳金頂面營造出華麗氛圍。觀眾入口處的檐口,則巧妙借用了中式傳統建筑元素。
這是1000座劇場。墻面上凸出的方塊是為優化聲場而設計。每個方塊的大小、間距都經過精心計算。這些小方塊也是天橋撂地藝人行走江湖時隨身戲箱的變體。
典雅的外立面已露真容,劇場內部的舞臺安裝工作已近尾聲,公共空間的裝飾也已有了模樣……經過四年的建 設,天橋藝術中心已進入最后的裝修階段,準備迎接11月20日的盛大開幕時刻。位于西城區老天橋的這座嶄新劇院,以“琉光戲影”為建筑主題,劇院內外的每 一處細節,都與老北京中軸線上的歷史文化相呼應,同時又洋溢著現代氣息。未來,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將在這里碰撞與交融,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將在這里上演。
屋頂曲線
向老北京城天際線致敬
天橋藝術中心位于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天橋劇場之間,透過尚未拆除的工程圍擋便會看到,一座宏偉的劇院已經拔地而起。未來,這座內設4個劇場的大型劇院,將成為天橋地區演藝資源的集中地。
和人們想象中的造型不同,天橋藝術中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樸實親切。中規中矩的劇院外立面,米黃色的石材砌出類似磚墻的中式建筑效果,看上去 和附近的老式民居十分和諧。考慮到這里距離天壇不遠,整座建筑的高度被控制在18米之內,和皇家園林相互呼應,并不顯得突兀,看上去就像是中軸線南端的一 個精致的新亮點。
天橋藝術中心外觀最大的亮點,當屬這座建筑的屋頂。這片屋頂以無數蜿蜒的線條相互交織,更是營造出一種曲線之美。天橋藝術中心的建筑設計, 由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現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南中心)設計師李敏茜負責,在她的表述中,這個靈動的屋頂設計,源于中軸線兩側皇城 和民居的屋頂弧度。
“層層疊疊的琉璃屋頂是北京皇城的記憶。起伏有致的灰瓦屋頂是北京民俗的記憶,屋頂的曲線和建筑造型的柔美之媚講述著老北京的故事,也形成了北京城市中軸的天際線。”李敏茜說,這座建筑不僅以藝術的手法勾起市民對老北京城的記憶,同時還打開了一個有故事的中國。
文化內街
中軸線延續到墻面屋頂
天橋藝術中心的主要觀眾入口,分別設在建筑的東面和北面,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撲面而來的都是濃郁的老北京傳統文化印記。
如果從位于天橋藝術中心北面的市民文化廣場走進來,首先要通過一條南北向的通道,這里被命名為“天橋文化內街”,是一處集中體現天橋文化風 韻的空間。人們的視線首先會被頭頂一塊長62米、寬7米的巨型LED屏幕所吸引。未來,這塊大屏幕將為來往的人們展示天橋悠久的歷史文化。挑高逾13米的 石墻上,切割出南中軸線上經典建筑的剪影,天壇祈年殿、前門大牌樓、紫禁城的門樓……就像是將歷史立在了人們的面前。
天橋文化內街的另一端,便是藝術中心東面的觀眾大廳。這里最搶眼的是一座高12米、寬12米的仿古大戲樓。別以為這只是一個裝飾,它可是按 照傳統營造法式建造出來的,不僅通體使用全木建造,而且還融合了古代民間與官方兩種戲樓的建筑特色。有意思的是,這座戲樓巧妙地連接起了劇院內的兩座劇 場:穿過一層的梁柱,觀眾可以進入一座小劇場;推開二層的這扇門,則可以來到一座多功能劇場。
四座劇場
音樂劇有了專業大舞臺
天橋藝術中心內最大的劇場有1600個座位,這里是北京的第一座音樂劇專業劇場,未來將以上演國內外音樂劇為主,輔以綜藝晚會、話劇、舞 劇、小型演唱會、芭蕾、歌劇及交響音樂會等演出。玫瑰酒紅色的墻壁,香檳金的頂面,將整個劇場營造出西式劇院的華麗氛圍。不過,中國元素在劇院中仍然隨處 可見,比如觀眾入口處的檐口,就巧妙地借用了中式傳統建筑的元素。
大劇場的舞臺極具特色。400平方米的主舞臺全部由巨大的鋁合金“積木塊”搭建而成,每塊“積木”是一個立方體,1.5米見方、4.5米 高,共有256塊之多。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琛介紹,這是為了滿足音樂劇演出的需要而設計的。和傳統的旋轉式舞臺相比,積木舞臺更利于搭建出 特殊的舞臺布景,利用率也會更高。
天橋藝術中心內設的另外一座中型劇場,設有1000個座位,主要服務于話劇和兒童劇的需要,也可兼做戲曲、中小型歌舞、普及教育音樂會等演 出的場地。走進這座劇場,墻面上凸出的一個個方塊使這里顯得有些別致。負責劇院內部裝修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張明杰介紹說,這些小方塊的尺寸和間 距,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除了能夠營造出最佳聲場效果,其實還藏著個秘密——這些方塊造型,其實是天橋撂地藝人行走江湖時隨身戲箱的變體。
除此之外,藝術中心內還包含一座可容納400觀眾的小劇場和一個可容納300觀眾的多功能劇場。它們可以滿足小型演唱會、室內樂、實驗話劇、小型兒童劇等的演出,也可以兼作時裝秀、新聞發布、演出彩排之用。
網絡覆蓋
4000余觀眾可同時上網
誕生在互聯網的時代,天橋藝術中心自然離不開網絡。用其負責人的話說,這將是一座“云劇院”。
王琛介紹說,天橋藝術中心的所有空間,包括劇院外的天橋市民廣場都將覆蓋無線網絡,其信號強度可以保證4000余人同時上網。這樣的技術條 件,也為舞臺演出創造了新的條件。“未來的舞臺劇目將更多出現手機互動內容,比如舞臺上的演員與臺下觀眾通過互動來完成情節,劇院外的游客也可以通過手機 參與到演出中來。”王琛說。
另外,隨著天橋藝術中心即將完工,天橋市民廣場不僅將恢復原貌,還會得以升級。按照規劃,施工期間被移走的“天橋八大怪”雕塑將搬回廣場原 址;廣場地下一層,一座民俗博物館正在籌建之中。未來,這片占地5000平方米的天橋市民文化廣場,將成為市民了解民俗文化的好去處。
醞釀16年,隨著新劇院投用——《劇院魅影》終落京城
上周,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被確定為天橋藝術中心開幕大戲的消息傳來,不少音樂劇愛好者為之興奮不已。作為音樂劇名家安德魯·勞埃德·韋 伯的巔峰之作,這部作品在全世界都有著大批的粉絲。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6年前,《劇院魅影》就曾有機會來京演出,可是直到天橋藝術中心建成,這個漫 長的夢想才終于得以實現。
《劇院魅影》作品音樂雋永、情節感人、舞臺也極具特色,因而廣受世界觀眾喜愛。該劇自1986年在倫敦西區首演以來,已在全世界27個國家的145個城市上演了74000多場。它曾經于2004年和2013年兩次前往上海,共演出160場,但卻一直沒能來到北京。
此次將該劇引入天橋藝術中心的,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早在1999年,四海一家總經理田元就 已經跟《劇院魅影》的版權方真正好公司開始接觸,計劃引進韋伯的作品。“引入韋伯的音樂會、音樂劇《貓》的巡演都相對順利,唯有《劇院魅影》未能如愿。” 田元透露,《劇院魅影》無法落地北京,唯一的原因就是這里沒有合適的劇場。
田元回憶,當時她帶領外方制作團隊跑遍了北京的劇院,發現沒有一家符合《劇院魅影》的基本技術條件。“當時只有保利劇院和世紀劇院條件尚 可,但依然需要針對該劇改裝劇場,動靜頗大。”田元說,《劇院魅影》不僅對舞臺上方的吊裝條件有極高的要求,對觀眾席吊頂也有特殊要求。
原來,劇中有一只巨大的水晶燈,要從觀眾席上方滑向舞臺。這支巨大的水晶吊燈重達1噸,最寬處達3米,燈上安裝了48個燈泡和6000顆水晶,其滑動速度可以達到每秒2.5米。這需要極高的安全條件才能實現,但當時北京的劇場都不太敢冒險。
作為全球音樂劇的典范之作,《劇院魅影》的舞臺也非常復雜。該劇演出近三個小時,幾乎每隔5分鐘就要變換一次布景。其巡演版的舞美、道具等 可以塞滿26個集裝箱,靠飛機運輸的話需要3架波音747才能完成轉場。光是裝臺,該劇就需要3至4周時間,當時北京也沒有哪家劇院愿意為一部戲提供這么 長的檔期。另外,當時北京的劇院聲場條件都是為滿足音樂會而打造的自然聲場,不適合音樂劇演出所需的電聲聲場。
此次能夠來到北京演出,自然是得益于天橋藝術中心建造了北京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音樂劇劇場。
2012年天橋藝術中心開建之初,四海一家就與天橋藝術中心的投資方北京金融街集團(投資)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將天橋藝術中心里的大劇 場打造成為一個專業音樂劇劇場。其實,那個時候天橋藝術中心的設計已經全部完成,地基也已打好,但是按照當時的設計,并不能滿足大型音樂劇演出的要求。田 元回憶說,經過反復商討,金融街集團終于下決心,對劇場進行重新設計。
今年底,在這個按照高標準建設的天橋藝術中心里,市民終于可以一睹“魅影”的魅力。
開幕演出季上演約170場好戲,音樂劇場次占近一半
天橋藝術中心將推四大惠民舉措
天橋藝術中心距離國家大劇院僅僅兩公里之隔,藝術定位自然要有一定的差異。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琛介紹,藝術中心希望給北京藝 術舞臺一個“不一樣的味道”。這里定位于既關注傳統演藝精品,又注重時尚流行的新經典;既關注民族、原生態,又支持創新與跨界;既致力于國內新劇目的制 作,又關注與國際演藝界的接軌與合作。
即將于11月20日推出的開幕演出季將延續至明年2月底,直至明年春節結束。開幕演出季期間將上演音樂劇《劇院魅影》、話劇《法源寺》,以及十大新銳導演劇目展等多種藝術形式約170場演出。其中已確定演出場次中,音樂劇所占比例接近半數,其次為話劇及舞臺秀。
除了精心準備開幕演出季,天橋藝術中心還將自成立之日起,通過藝術普及、惠民演出、扶新計劃、文化傳承四大舉措,以文化回報市民的熱烈期待。
在藝術普及方面,藝術中心每周將舉辦“周末藝聚”公益活動,安排藝術普及類演出和講座。此外每年安排一定場次的惠民演出,并制定低票價惠民 政策,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藝術中心還計劃承辦中國國際合唱節一類的大型藝術活動,以專業、開放的平臺迎接更多觀眾走進劇院。
扶新計劃主要面向青年藝術家和原創作品,天橋藝術中心在開業后將首先啟動駐場藝術家計劃,為種子選手提供排練場支持、劇本輔導,也為成熟藝 術家提供推廣至國際市場的平臺。在文化傳承方面,藝術中心開業后將推出“時光行者”系列活動,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為戲曲、音樂、舞蹈、民間美 術等領域的非遺傳承人和傳統藝術藝人搭建展示的舞臺,并將適時推出“新京味”主題劇目展演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