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技術跑,而非病人跑”--北京積水潭醫院“醫療協作”求解北京“大首都”之困

2015-05-22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創傷科護士陳璐萍近日做客由新華社北京分社、北京市醫管局聯合舉辦的“2015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田偉談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充分發揮骨科專業優勢,通過對醫聯體機制的建設,探索“技術跑,而非病人跑”,以求舒緩北京作為“大首都”的特殊壓力。

    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田偉(中)、創傷科護士陳璐萍(左)近日做客“2015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

    京津冀醫療一體化 緩解看病難

    田偉介紹,北京積水潭醫院是以骨科、燒傷科為重點學科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全國甚至國外的骨科或燒傷科患者都會慕名來積水潭醫院就診。

    為緩解大醫院看不上病、小醫院看不好病的難題,北京積水潭醫院發揮骨科專業優勢,整合北京地區骨科資源,通過建立跨院預約掛號、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建立重點?茖诜龀謾C制等措施,與多家醫院骨科組建醫聯體。他表示,醫聯體的作用是為病人就近提供服務,形成醫生之間的廣泛合作。

    田偉提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正在探索將積水潭的骨科品牌向外擴展。例如,京津冀醫療一體化,醫院在張家口地區建立合作對象,既可以滿足北京和 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醫療衛生保障要求,也希望在當地形成骨科支持單位。另外,在廣東中山、東北沈陽,分別建立兩個合作醫院,希望通過醫療協作的方式把服務延伸出去,舒緩北京作為“大首都”的特殊壓力。

田偉在訪談現場。

    醫療服務不是商品銷售搞“三包”

    根據去年12月發布的《醫改藍皮書: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報告》顯示,婦產科、骨科、普外科、急診科為醫療糾紛“高危”科室。在談到處理醫患糾紛的話題時,田偉表示,醫療服務不是商品銷售,不可能做到“三包”。每一次面對疾病都是挑戰,然而在診療過程中,醫患之間在認識上難免產生差異。

    田偉坦言,現代科學進步很大,但是有些疾病還是難以掌控。事實上,治療病痛是醫生、護士與病人合作,共同和疾病做斗爭的過程,需要患者對醫者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他同時呼吁,護理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勞動,患者應該更多尊重護士,護士護理和醫生治療的作用是同等的,是團隊作戰。從南丁格爾在戰場提燈照顧傷員,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從而產生護士行業,就證明他的重要性。

陳璐萍在訪談現場。

    “我的雙手曾挽救生命,付出非常有意義”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然而七年前的這一天,汶川遭遇特大地震災害。陳璐萍說,當時她通過新聞了解到災區死傷嚴重,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上前線去”,災區的老百姓現在是最需要我們的。她表示,在參加地震災區醫療救援的那些天,不管工作多晚多累,只要一聽說,哪個病人有什么事,馬上會再提起精神來。

    田偉介紹,北京積水潭醫院在建院之初,就擔負著對重大災害應急救援的光榮使命。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了面對突發事件完善的應急機制,無論何時,搶救小組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內都會快速趕赴災區,展開救援。

    陳璐萍說,小時候讀了《夜鶯》,因為崇尚南丁格爾的圣潔、高貴,讓她勵志成為一名白衣天使,但現實工作難免辛勞。不過,她對自己的選擇并不后悔,“有一天當我結束了職業生涯,回首這幾十年,我的雙手曾幫助過很多患者,挽救過很多生命,我會覺得這種付出非常有意義。”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