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新常態”下的“新業態”觀察:讓生活更好一點

2015-07-16  來源: 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生活中哪里不方便,哪里就是創業者的靈感所在。

    上班能拼車、在家能看病、一條微信登門洗衣、上門烤全羊……滑動指尖,被稱為“網上一代”的我們正享受著來自互聯網無微不至的“呵護”。

    為了滿足互聯網受眾日益“任性”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挑燈夜戰”,每個人的創業匯聚成萬眾創新,移動互聯網正爭分奪秒地改造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讓看病像打車一樣方便”

    “很多患者都習慣將我們稱為‘滴滴醫生’,我覺得未來看病就應該像打車一樣方便。”這就是“大家醫聯”創始人、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的創業初衷。

    孫宏濤通過搭建“體制內醫生集團”多點行醫醫師互助平臺,創建了一種“不辭職也能創業”的醫療新模式,幫助越來越多的醫生敢于跨出體制大門為患者們提供更為便利的醫療。

    “‘大家醫聯’增加了我們的陽光收入,也幫助患者減輕了東奔西走的看病負擔,同時也讓我們有機會與各地醫生交流提升,感謝!”孫宏濤剛剛走下手術臺,就收到了一位醫生發來的微信。

    “這一模式不僅得到了許多醫生同行的認可,還受到眾多患者的支持。”孫宏濤說,通過搭建“大家醫聯”網上平臺,患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醫生,而滿足條件的醫生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出診。

    在他看來,醫療體制改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大家醫聯”等體制內醫生創業已經帶動了大批醫生真正實現“多點執業”,偏遠地區的患者在家享受到“北上廣”等地優質醫療資源也將成為現實,未來這一模式還將幫助行進中的醫療改革打開更多跨越體制內外的“傳送門”。

    在孫宏濤的規劃中,下一步“大家醫聯”除了要進一步加強與各地專科醫院的合作為偏遠地區輸送優質醫生資源,同時還將通過自營診所、建立醫學院等形式進一步創新醫療模式。

    “奇葩”配鏡遭遇造就“云視野”

    “將傳統復雜的驗光配鏡移動化,直接到家上門驗光試戴。”以互聯網云平臺為依托的“云視野”網絡配鏡,在短短1年多時間內不僅擁有了兩項驗光技術專利,更成為了創業圈內服務創新的代表。

    “云視野”的創業初衷,竟然源自創始人張仕郎的一次“奇葩”配鏡遭遇。大三那年,突然覺得眼睛特不舒服,張仕郎懷疑眼睛出現了什么嚴重問題,可醫院檢查的結果卻令人哭笑不得--眼鏡瞳距不準。

    后來張仕郎發現,自己之前配的眼鏡被商家偷換了廉價材質,而為了達到讓鏡片顯得薄一點的效果,眼鏡店打磨鏡片修改了瞳距。

    自己配鏡的體驗“痛點”便是產業的“痛點”,張仕郎決定用新的服務模式開始創新創業。他開始自學編程語言,想要研發一款童叟無欺又專業精準的配鏡服務程序。于是,他開始解眼鏡行業的每個細節,不僅自學獲得了中級驗光師資質,更熟悉了微信運營的全部知識。

    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現在“云視野”的用戶只需要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配鏡,就會有專業人員上門提供驗光配鏡選擇等全套服務,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配好眼鏡,而價格只需要一百多元甚至不足百元。

    讓更多人享受心理“spa”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許多人有著越來越嚴重的心理困擾。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對心理隱疾難以啟齒。我打造的網上心理問診平臺,就是想讓更多人勇敢面對自己,把心理治療變成像做‘spa(按摩)’那樣輕松。”

    2008年6月,當25歲的李強從陜西省中醫藥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時,班上的其他31名同學陸續從事了與心理學不相關的職業,但李強不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專業,開始了獨自創業。

    如今的李強,正和一些合作伙伴共同創辦一個中國最大的心理問診O2O平臺,力求通過這一平臺讓更多的中國人得到正確的心理咨詢和診斷。

    李強說,自己打造的心理問診平臺主要依托移動互聯網,以手機客戶端為基礎。未來甚至會采取類似專車軟件那樣的“搶單”模式,就是消費者將自己的心理治療需求發到平臺上,由心理醫生“搶單”。

    目前李強的心理問診平臺正在各地做各種路演,以吸引潛在的風險投資。按照李強和他的合作伙伴的規劃,平臺將力爭在三個月內上線,半年內融到資,一年之內打入“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后向更多的城市覆蓋。

    “前一段我去中關村,感受到了那里蓬勃的創業氛圍。在創業咖啡屋,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創業者都勇于上臺介紹自己的創業構想,我的創業激情也更加旺盛了。”

    用手機“種地”的“云農場”

    “今年用上了‘云農場’,從種到收都不愁了,只要拿出手機點幾下就行。”剛把自家800多畝小麥收獲完畢,山東省嘉祥縣坑塘村種糧大戶韓桂寅就迫不及待地給記者分享今年種地遇上的新鮮事。

    韓桂寅所說的“云農場”,是北京天辰云農場有限公司去年推出的集農資電商、農產品定制與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及農村金融等為一體的農業互聯網高科技綜合服務平臺,能滿足農民種地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需求。

    “現在,農業已經進入了3.0時代,主要的標志和特點就是智能化、精準化和定制化。”“云農場”創始人王書平說。

    比如,農民想買肥料可找“云農場”中的“農資匯”、想運輸貨物可找“鄉間貨的”、想要農技服務可找“農技通”、想貸款可找“云農寶”……

    “對我來說,‘云農場’最大的好處就是買農資便宜、方便,拿出手機在‘農資匯’上點幾下就行。”韓桂寅說。

    嘉祥縣狄家村村民狄宣曾則說,“‘云農寶’讓我從銀行獲得了低息貸款。”

    “云農場”與多家銀行合作,推出了“云農寶”。目前,“云農寶”已累計向農民提供5000萬元低息貸款。

    上線以來,“云農場”注冊用戶已超過100萬、縣級服務中心300余家、村級加盟服務點25000多個,覆蓋十幾個省份,累計服務土地面積1億多畝。

    “我們希望通過‘云農場’,讓億萬中國農民享受到‘互聯網+農業+高科技’帶來的紅利。”王書平說。

    潘石屹的SOHO3Q“再創業”

    “我正在通過SOHO3Q進行‘再創業’,這可以視為SOHO中國從傳統的房地產行業向新經濟的一種轉型。SOHO3Q采用O2O的商業模式,為入住租戶提供時尚、靈活、便捷的服務。”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中說。

    傳統行業正在與互聯網不斷深度融合。作為傳統商業地產的行業龍頭——SOHO中國也在積極探索打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共享辦公空間——SOHO3Q,以適應“互聯網+”大潮下新經濟業態的辦公模式。

    記者3日在位于上海的SOHO3Q看到,在這個平臺上已經匯集了相當數量的創新型互聯網公司,如“餓了么”“青蘋果醫療”等已在行業內嶄露 頭角。潘石屹說,SOHO中國有兩個:一個是“過去的”,它的發展戰略、產品定位屬于傳統的房地產行業。另一個是“全新的”,它保留了過去的SOHO中國 的創新基因、發展模式、積累資產,但更與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有關。

    “新經濟業態的從業者正以革命性的思維方式改造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他們是中國經濟的新興力量,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代表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如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目前已經解決了1萬多人的就業問題。”

    “SOHO3Q將是一個崇尚分享理念的平臺,一個用戶互相服務的平臺;也是一個讓人們敞開胸懷的社交平臺。我們在北京和上海的SOHO3Q幾乎已經滿租,想進來要排隊。”潘石屹笑著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