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農村天價彩禮動輒十幾萬 不吃不喝得攢好幾年

2015-07-20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天價彩禮使一種傳統民俗變質為講排場、拼面子的陋習。只有讓文明鄉風吹進農民心田,鄉村愛情才更美

  農村結婚越來越貴了!最近,不少媒體報道了農村彩禮的“新行情”:部分農村地區結婚不僅要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三金”齊全,車房俱備,彩禮更是漲到十幾萬、二十幾萬。

  農村結婚貴現象由來已久。天價彩禮已經成為農村家庭一大“煩心事”,甚至很多家庭因此債臺高筑。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14年全年農村居民人 均純收入為9892元。按照每戶3個勞動力計算,娶個媳婦需要的費用,不吃不喝也得攢個四五年。為了幫孩子成家,在農村,全家齊上陣進城務工的并不少見, 不少當爹的為此不惜做“高齡農民工”,進入危險系數高的行業打拼。

  農村結婚彩禮為啥這么高?跟性別結構失衡有關。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我國近30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偏高,2008年達到120.56的 峰值,每出生100個女嬰,相應大約出生120個男嬰。隨著他們進入適婚年齡,出現男多女少情況。同時,農村婚姻出現“梯度選擇”現象:農村女青年擇偶的 “第一志愿”一般為城里人,退而求其次,也是選擇農村經濟條件好、文化程度高的。這直接影響了女方在彩禮上的心理預期。性別失衡,讓女方家庭掌握了“議價 權”,而梯度選擇擴展了“議價空間”。不久前,國家衛計委發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證實了這一點:在貧困地區,很多條件差的農村男性娶媳婦難。

  農村天價彩禮也有內在的心理動因。一方面表現為同鄉間的攀比,為了“面子”,彩禮標準在鄰里間比拼中水漲船高。另一方面表現為城鄉間的攀比,農村深受消費文化的影響,不斷向城市“看齊”,導致彩禮價格超越實際,成為農村家庭沉重的負擔,多少年都緩不過勁。

  可見,天價彩禮不僅是人口結構問題,更折射出淳樸民風的缺失。農民是農村精神文化的主體,從根上補齊精神文化“短板”要依靠農民,特別是青年一 代。與父輩相比,他們多數受過教育,見過世面,擁有屬于自己的婚姻觀、致富觀,內心對不合理的彩禮現象深惡痛絕。如果年輕人鼓起勇氣,對天價彩禮說 “不”,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改變現有不合理的現象。

  彩禮本是一種傳統民俗,如今卻被附加了過多被扭曲的“意義”,變質為講排場、拼面子的陋習。只有讓文明鄉風吹進農民心田,天價彩禮才能被摒棄,鄉村愛情才更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