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京張共建國內一流馬鈴薯產區

2015-07-3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延慶縣和張家口市的合作,向前邁進一大步。

    繼去年借助世界葡萄大會共建“延懷河谷”葡萄產區、攜手申辦2022年冬奧會之后,在昨天閉幕的2015世界馬鈴薯大會上,延慶、張家口又 簽署了《馬鈴薯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延慶有種薯研發的人才和科技資源,張家口有160萬畝種植面積,今后,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建國內一流的馬鈴薯 產區。

    張家口市康保縣道尹地村,逐年撂荒的土地又綠了起來,種的不是當地最多的莜麥和胡麻,而是開著紫色、白色小花的馬鈴薯。

    “過去馬鈴薯種子不好,產量低,一畝地就能收入1000多塊錢。種地掙不著錢,大家都外出打工,地也撂荒了。”今年50歲的村民張志軍說。 康保縣氣候干旱,留在村里種地的人,只能種莜麥、胡麻等小雜糧,靠天吃飯,一畝地一年才產一二百斤糧食。閑置的土地對外出租,三四十元的畝租金也乏人問 津。

    2012年,康?h引進北京市延慶縣的一家企業——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建起了1.2萬畝種薯繁育基地,其中一萬畝就落在了道尹地村。每畝租金前三年160元,第四年增加到200元。

    “這里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馬鈴薯最常見的蚜蟲病蟲害不易發生,特別適合種薯繁育。”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康保基地負責人劉 玉民介紹,馬鈴薯的種薯繁育需要經過三代:在溫室大棚里種出原原種;把原原種拿到擴繁基地播種,結出原種;原種種下去,結出種薯,才能上市銷售。原原種的 生產技術標準高,放在延慶總部;而種薯的擴繁則需要廣袤的土地,張家口恰好符合條件。

    康;亟ㄔO過程,讓當地農民大開眼界:工程人員先架高壓電線,給基地通上電;再打深井、鋪設滴灌管網,愣是把旱地變成了水澆地;氐谝 年耕作,也讓當地農民吃驚不小——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有播種機、打藥機、中耕機、收割機,澆水的時候還有噴灌圈,一個大噴灌圈能覆蓋三四十畝地。

    康;夭坏珟硐冗M的馬鈴薯種植技術,給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還帶來了優質馬鈴薯種薯,帶動當地農民一起發展種薯繁育。

    “過去一畝地能產2000斤土豆,現在用上了希森的好種子,一畝地能產4000斤到5000斤,收入至少翻一番。”張志軍說。

    眼看種土豆能賺錢,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村里,現在,全村土豆種植面積至少比建基地之前增加一倍。今年,希森三和公司將在康保縣再發展5000畝種薯繁育基地。

    康保基地只是延慶縣和張家口市合作的先行者。

    7月28日,2015世界馬鈴薯大會開幕當天,延慶縣和張家口市正式簽署《馬鈴薯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雙方將在品種研發、科技攻關等五個方面開展合作。

    依托國內最大的種薯研發基地,依托首都科研、人才優勢和地區氣候、土壤優勢,發揮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延慶將重點在種薯研 發、產品交易、舉辦會展、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高端謀劃,開展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試驗、選育、推廣,健全馬鈴薯薯種多元化體系,提升種薯質量,建設集綠色 生態、產業研發、科技創新于一體的中國馬鈴薯“種源之都”。

    張家口作為全國馬鈴薯優質產區,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常年馬鈴薯種植面積160萬畝,產量240萬噸。張家口還有多家馬鈴薯加工企業,擁有 較為完整的馬鈴薯產業鏈條,將重點在馬鈴薯種薯繁育、生產、貯藏、加工等方面做大做強,打造國家馬鈴薯主食產品和產業開發實驗示范區。

    “這次我們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確定了幾個方面的合作內容。下一步,將在馬鈴薯種薯的繁育、種植、加工方面開展全面合作。通過合作,讓延慶成 為中國馬鈴薯的‘種源之都’,讓張家口成為中國馬鈴薯產業聚集中心。”張家口市副市長賈利軍說,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全面的協同發展,農業也是一個重要的 內容。“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促進馬鈴薯產業發展,以馬鈴薯產業為契機,共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由此尋求更多更深層次的京張合作項目,增加互動,為京津冀 協同發展做一個具體的生動實踐。”

    “與張家口市攜手發展馬鈴薯產業,既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落實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著力打造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具體實踐, 也必將在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優化、產業要素聚集等方面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兩地馬鈴薯產業垂直分工、互補共進、提檔升級,推動全產業鏈的形成與發 展。”延慶縣委書記李志軍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