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新型“研究院”讓科研成果“活起來”

2015-08-17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它是“民辦非盈利實體”,獨立于科研院所、產業界,“平臺”負責選項目,重大項目要國際評審。盡管要求嚴苛,參與促進成果轉化各方的熱情卻不斷升溫。北京通過“協同創新研究院”機制,改革創新讓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參與國際競爭。

    獨特“研究院”促成果轉化

    今年,武漢、包頭等城市的柴油車可應用一項“柴油車尾氣排放減排系統”。讓一個智能“噴嘴”可以精準噴出尿素等物質,將污染物轉變為無害氣體,大幅減少污染。這項一直被國際科技巨頭壟斷的技術被國內業界突破。

    突破來自于高校之間、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緊密配合與協同創新。

    “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在這之前就有相關理論成果,‘平臺’讓電控單元等關鍵應用研究突破,然后再讓領域內企業承擔產業化,形成一條龍。”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王茤祥說。

    目前,“平臺”已經從國內外推薦的386個項目中篩選出66個重大項目推動轉化落地,包括“仿真軟件”“外骨骼機器人”等。“不少項目是北京與美國硅谷同步進行,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王茤祥說。

    協同創新、成果轉化不要“花架子”

    這個“平臺”便是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它不是政府機關,也非高校院所,更不是在產業中探索的企業主體,而是一家以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獨立主體。

    “長久以來,成果無法落地轉化的原因在于割裂,高校院所間互相割裂,難以在基礎、應用研究方面協同,造成浪費;成果出來了,企業發現難以應用,企業與高校割裂。”王茤祥說。

    中關村海淀園科技發展處處長付曉明調查后發現,用科學家基因去研究產業化,和用企業家思維取得科研突破,顯然都行不通。

    這一點,產業聯盟等現有機制也難以克服。“他們大多是由某些企業牽頭,有些是開幾次會、吃幾頓飯就過去了,很難從基礎科學到產業應用整體規劃。而真正的協同創新不能靠這些‘花架子’。”王茤祥說。

    深化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持續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突破點。

    2014年8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北京市海淀區共同推動建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以“平臺選項目”“基金保成效”等機制促進成果轉化。

    “政府建設這個平臺,之后便放手了。”王茤祥說,理事會11個席位中,政府只占2票,剩下的項目判斷、分析決策來源于行業專家、產業企業家、投資人士等。

    為了讓各方推動成果轉化更具責任意識,該機制設立了“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基金體系。一個總規模為10億元的母基金,帶動18個具體協同創新中心產生“子基金”,企業出資進入子基金。

    “這樣一來,企業對選項目、促進轉化更有責任意識,避免了以往的流于表面、難以落地的情況。”王茤祥說,重大項目還通過平臺與美國同行一同評審,確保這個研究在國際上是領先、獨特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