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既能防治地上鼠種,也能防治地下鼠種,同時還能實現鼠藥零投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的新型滅鼠專利技術已經在北京市780畝“試驗田”里完成示范,將于今年在全市推廣,從而改變滅鼠靠“毒藥”的現狀,保護農業生態安全。
在平谷區綠水峽谷蔬菜產銷合作社基地草莓大棚里,周圍的圍欄旁等間距埋設著一些圓筒,而圓筒的上方剪開了一些小口,在害鼠通過時即會落入陷阱。據了解,使用該技術后,這個基地一天之內最多捕捉到30多只害鼠。
北京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近日已將這種安全環保的捕鼠器成功申報實用新型專利。據介紹,這種技術可常年布放,持續控制害鼠,且捕鼠的種類更 多,滅鼠范圍更廣,包括地上鼠種和鼢鼠等營地下生活的鼠種。在與粘鼠板、生物滅鼠相配合使用的情況下,經過1至2年可實現防治區內無害鼠危害。北京市農業 局植保站已在昌平、順義、平谷等6個區縣建立了面積共780畝的7個示范基地,在蔬菜、小麥、玉米等作物上開展了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北京市農田滅鼠應用的化學滅鼠劑主要是第二代抗凝血劑溴敵隆,溴敵隆原藥是一種高毒殺鼠劑,它不但具備抗凝血劑作用,還具有急性毒性強、吸收快等特點,雖對家畜等比較安全,但對鳥類等非靶標動物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同時會污染環境。
2015年,北京市農田鼠害預計發生面積240萬畝,其中春季發生面積200萬畝,秋季發生面積40萬畝,重發生面積(夾捕率超過8%)10萬畝左右。盡管平均鼠密度較低,但在一些鼠密度較高的地區,鼠患的危害仍舊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