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揭秘閱兵如何邀請外賓:登天安門城樓是最高禮遇

2015-08-27  來源:京華時報
[字體: ]

1965年10月1日,毛澤東、西哈努克在天安門城樓。

1959年10月1日,建國10周年閱兵,毛澤東、胡志明、赫魯曉夫在天安門城樓。

1954年10月1日,建國5周年閱兵,毛澤東、金日成在天安門城樓。

    1959年10月1日,建國10周年閱兵,周恩來、金日成在天安門城樓。(資料圖片)

    昨天,外交部副部長張明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外國嘉賓政要出席紀念活動的情況。截至目前,有49個國家已確認將應邀出席,其中包括30位國 家元首、政府首腦等外國領導人,19位政府高級別代表,此外還有10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應邀出席。此次參加9·3紀念活動的外賓將分別登上天安門城樓 和觀禮臺參觀,對于如何邀請重要外賓、誰來確定邀請誰、怎樣發出邀請、誰來負責中間溝通等問題,京華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外交部禮賓司前代司長魯培新為我們 一一揭秘。

    □揭秘

    如何確定邀請外賓?

    外交部提方案國家領導人定

    魯培新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國慶等大型慶典的組織工作,一般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成立國慶工作小組,外交部參加小組工作并負責邀請和接待外賓工作。

    關于大型慶典活動重要外賓的邀請,首先由外交部先提出方案,逐級上報中央審批,主要流程為外交部先寫報告,按照外交部系統流程向中央逐級請示,最后由國家領導人來確定。

    邀請外賓名單審批下來后,由外交部具體來落實,先向該國駐華使館提出,同時也會通知中國駐該國大使館,等待該國政府的正式答復。

    邀請外賓包括何人?

    與二戰有關國家外賓都會請

    魯培新介紹,受邀的外賓包括駐京所有外國使節、武官,及同時間臨時來華的一些重要外賓和國際友人。根據當時中國和一些國家具體交往的現狀,決定邀請哪些外賓。

    但此次紀念活動與以往不同,凡與二戰有關國家都會受到中國邀請。其中包括所有曾經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犧牲和貢獻的國際友人。他們其 中既有當年的美國“飛虎隊”老兵、蘇聯紅軍老戰士、日籍八路軍老戰士等,也有在南京大屠殺中為遭受殘害的中國民眾提供過幫助的友人,還有中國人民熟知并深 切愛戴的白求恩大夫、柯棣華大夫的親屬。

    如何安排外賓觀禮?

    登上天安門城樓是最高禮遇

    魯培新介紹,閱兵觀禮分為天安門城樓與觀禮臺兩部分,觀禮臺平日不開放,只有盛大慶典時,用來接納外國來賓和國內各界先進模范代表人物。而外賓作為觀禮臺上的重要客人,請誰來、安排在什么位置、有哪些觀禮要求等都是當時外交部禮賓司的重要工作。

    登上天安門城樓是最高規格的外賓禮遇,一般是各代表團團長,包括來華國家元首、總理,此外還有一些國外知名人士。如正部長率團,部長上城 樓,團員上觀禮臺。在紅色觀禮臺上的外賓包括常駐北京的外國使節及夫人、各國使館的武官及夫人、各國代表團的隨團人員。他們一般被安排在緊挨著天安門城樓 東側最近的那個觀禮臺,憑請帖進入,提前入席。

    >>幕后故事

    閱兵觀禮是重要外交手段之一

    魯培新回憶,在建國初期,觀禮臺上也曾發生過重大歷史性事件。1949年國慶大典,蘇聯駐中國代表齊赫文斯基在觀禮臺上,中國建國的對外公 告正式發表,當時外交部交際科(禮賓司前身)科長找到齊赫文斯基,隨后兩人在觀禮結束后,約定雙方在蘇聯駐華大使館會面,面交公告。齊赫文斯基馬上翻譯成 俄文并立即發往莫斯科,斯大林兩個小時后回復,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是在建國慶典以后由外交部完成 的。

    魯培新透露,上世紀60年代以后,大規模閱兵開始很少。1984年改革開放后,在35周年舉行大閱兵慶典,也有過大規模請外賓,但原則上不 專門邀請外國國家元首。如果在慶典前夕有重要外賓來華訪問,則順其自然邀請其參加閱兵典禮。在共和國閱兵史上,柬埔寨親王西哈努克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是慶典活動來華外賓的特例,由于他長期住在中國,只要在中國遇到閱兵典禮,都會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

    □解讀

    紀念活動展示中國主場外交

    魯培新表示,今年的抗戰閱兵慶典比較獨特,與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倡導和平的聲音接軌,可以激發中國人民愛國熱情,匹配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比如中國與俄羅斯的閱兵典禮參與互動。

    通過這次9·3抗戰紀念活動,中國積極開展主場外交,團結所有與二戰相關的國家,聚集在北京,重申我國和平外交政策,倡導一帶一路的戰略發 展,整場閱兵活動將遠遠超出軍事意義,涵蓋龐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內容,因此要充分估計這次閱兵的現實意義與長遠影響。

    魯培新說,此次活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30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19位外國政府高級代表,加起來已占世界200多 個國家的四分之一,足以說明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也表現出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屆時如此眾多的國家領導人和高級官員齊聚北京,極好地體現了今年我國 主場外交的形象和地位。

    那些年登樓觀禮的外國政要

    >>1949年

    1949年10月1日,作為蘇聯駐華總領事、蘇聯駐華最高長官齊赫文斯基受邀觀看開國大典。開國大典后僅2個小時,蘇聯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 和國的照會發到中南海。10月2日,中國收到了蘇聯方面的相關文件,并決定互派大使。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政府。

    >>1952年

    1952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周年慶典天安門城樓觀禮臺上,除來訪的時任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及政府代表團外,還有各國駐華使節、外交人員、談判代表和援華蘇聯專家,及來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簡稱亞太和會)的400余位代表。

    >>1954年

    195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5周年慶典,來華觀禮的外賓包括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赫魯曉夫,蘇聯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和波蘭、朝鮮、羅馬尼亞、越南、阿爾巴尼亞等11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政府代表團的人員。

    >>1956年

    1956年10月1日,應邀前來我國觀禮和正在我國訪問的50多個國家的來賓,各國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員,幫助我國建設的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和其他國家的專家,觀看了這次國慶閱兵。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尼泊爾首相阿查里雅出席了國慶七周年大閱兵典禮。

    >>1957年

    1957年10月1日,觀禮外賓包括應邀來我國訪問的時任匈牙利工農革命政府總理卡達爾、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于哥夫、蘇聯最高 蘇維埃代表團團長阿里斯托夫、捷克斯洛伐克國民議會主席費林格、南斯拉夫聯邦國民議會主席斯坦鮑利奇、緬甸友好代表團團長吳敏登等。

    >>1959年

    當年的國慶閱兵管理隊伍十分龐大。據外交部檔案顯示,共有1981名外賓觀禮。其中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就有292人。據現場外交官們回憶,當 時毛澤東左邊是捷克總統諾沃提尼,右邊緊挨著的是赫魯曉夫,兩位外國元首分別挨著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等。當天的排序基本上是外賓和我方領導人穿插開 來。

    >>1984年

    從1960年到1983年,整整24年的時間里國慶節的天安門廣場都沒有舉行閱兵式。1984年的建國35周年大慶,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越南黃文歡同志、贊比亞總統卡翁達的夫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夫人等貴賓70多人登上了天安門觀禮。

    >>2009年

    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登樓觀禮的外賓包括西哈努克和太后、納米比亞前總統薩姆努喬馬、圣馬力諾前執政官泰倫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包括中國領導人和外賓在內的主席臺人數達到80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