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銀行業監管制度10月1日將迎來重大調整

2015-08-31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全國人大常委會29日表決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決定(草案),刪除實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貸比監管指標。決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國銀行業監管制度迎來重大調整。

  存貸比是商業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1994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引導銀行貸款合理投放,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 債比例管理的通知》,在監管實踐中首次引入存貸比指標。199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將存貸比指標以法律形式正式確立下來。

  “存貸比監管在當時對于約束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過快擴張,防范和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存貸比監管已不 適應當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多元化和業務創新發展的需要。”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受國務院委托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作說明時表示。

  與推出存貸比監管指標時以存款和貸款為主的相對單一的資產負債結構相比,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已趨于多元化,存款在負債中的比重持續 下降,目前平均為78.6%,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這一比重已降到68.4%,同業負債、發行債券等在負債中占比逐步提升。商業銀行資產中,除貸款外,債 券投資等占比提升。

  存貸比監管指標不僅已難以全面反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狀況,“以存定貸”的存貸比監管,還使商業銀行經營中過分重視存款考核,不計成本拉存款,月末、季末“沖時點”等問題時有發生。

  專家認為,當初設立存貸比是為了約束銀行的信貸行為,而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要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之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普遍商業化、市場化經營,在自擔風險的背景下,不必再給其發展戴上緊箍咒。

  “此時取消存貸比監管,既是適應銀行業本身發展變革的需要,也符合當前支持實體經濟的客觀現實,可謂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專家表示,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平均存貸比一直低于75%的監管上限10個百分點左右,但取消存貸比后到底能釋放多少信貸資源,這是銀行的市場行為。當前信貸增速主要受企業投資意愿減弱、銀行放貸更為審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當經濟企穩回升,企業信貸需求增加時,需要商業銀行與之相匹配的信貸能力。此時取消存貸比監管,也是為未來預留空間,為經濟企穩回升創造良好環境。”曾剛說。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由于中小銀行的存貸比距離監管紅線較近,取消存貸比將直接有助于中小銀行增強對“三農”、小微企業等領域的放貸能力。

  有業內人士擔心,取消75%的強制監管指標會不會弱化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其實,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體系日益完善,且存貸比不再作為監管指標后還將作為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防控不會受到削弱。

  尚福林說,當前商業銀行審慎監管指標體系不斷完善,在防控流動性風險方面,已有新的更有效的監管指標,如流動性覆蓋率等,能夠更為細致和準確地反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狀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