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境新聞 > 正文

致敬悲壯“駝峰”--探尋冰川上的生死飛行

2015-09-03  來源:
[字體: ]

  他們穿過湍急的河流、冰涼的沼澤和陽光透射不進來的密林,忍受著疲憊、恐懼和高原反應。當他們千辛萬苦終于抵達目的地時,他們沒有預期中的欣喜,因為,他們面前,是散落一地的飛機殘骸,歷史撲面而來……

    近日,一支由建川博物館、上?炻雇顿Y集團、電影《大轟炸》劇組及新華社記者共同組成的11人小分隊前往西藏林芝地區(qū)若果冰川搜尋抗戰(zhàn)時期的“駝峰”墜機殘骸。為了登上冰川運回這些見證當年中美聯(lián)手抗擊日寇的珍貴文物,小分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也真切地擁抱了那段悲壯的歷史。

    挑戰(zhàn):飲河水吃辣椒,濕冷加劇體力消耗

    若果冰川地處林芝波密縣無人區(qū),1993年,當?shù)孬C人羅松等打獵時在若果冰川海拔4100米處發(fā)現(xiàn)了飛機殘骸和5具遺體,后被確認為1943年冬墜毀的編號為41-24688的“駝峰”美軍運輸機及機組人員。機組人員遺骨被送回美國,而大量墜機殘骸仍散落在冰川之上。

    到若果冰川,搜集長眠于此的“駝峰”墜機殘骸,讓今人了解、銘記這段悲壯的歷史--這個計劃,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已經(jīng)醞釀了6年,一直到今年,才得以實現(xiàn)。

    “我們聽說四川建川博物館準備搜尋、收藏‘駝峰’墜機殘骸,就決定一起做這件事。這是向‘駝峰’飛行員致敬,也契合電影《大轟炸》的主題。”上海快鹿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大轟炸》總制片人施建祥說。這部斥資4億元的電影即將上映,主人公也是一群充滿熱血、保家衛(wèi)國的飛行員。

    雖然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但搜尋路上的困難還是超出預計。一方面,西藏海拔較高,不適應的人容易出現(xiàn)高原反應;另一方面,若果冰川近年來禁獵,以前的道路早已難尋蹤跡,沒有路就無法用騾子等馱運食物、設備,全部需要人力背上去。

    “發(fā)給我的兩瓶礦泉水還沒到晚上就喝光了,只能冒著鬧肚子的危險喝河水。”新華社攝影師張瑾說。

    “河水有點苦,能喝出植物的味道;山溪喝起來有點甜;冰川水有種凌冽的礦泉味道。”新華社攝影師胡志洋說,為了補充維生素,隊員們還學當?shù)厝顺砸环N特辣的辣椒。

    8月的林芝,不管白天多么晴朗,晚上都很有可能下雨。小分隊要穿越不透陽光的原始密林、湍急的冰川大河、陡峭的懸崖、冰冷刺骨的沼澤……衣服不是被河水、雨水打濕就是被汗水浸濕。

    在冰水中前行,三四分鐘腳就會失去知覺。“白天泡濕的鞋子,晚上烤干點,早晨又被露水打濕。”來自成都的志愿者童青松說,睡在濕冷的帳篷里,消耗的體力很難恢復。

    協(xié)作:經(jīng)歷“生死考驗”,不讓一人掉隊

    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景色秀美,其間突兀的冰川成為游客鏡頭青睞的景色。然而,攀登冰川卻異常艱難。

    一天,一個背器材的輔助人員突然滑進湍急的河水里,走在他身后的人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施救。“稍微不小心就會滑下去,過一座河,爬一座山,都需要很大勇氣。”建川博物館保安部隊長次仁曲扎說。

    連日下雨使山體非常松軟,再加上時而發(fā)生的地震,往往當天走過的路,第二天就面貌全非了。小分隊幾乎每個人都摔過跤。“有幾次腳下一滑,整個人就趴到冰川上了。”張瑾說。

    海拔越高,天氣就越冷,體力消耗也越快。作為志愿者參與的上海快鹿投資集團辦公室主任倪堅,在通過一片沼澤地時,長時間浸泡在冰川水中出現(xiàn)了高原反應。他呼吸困難,說話都能引起咳喘嘔吐,癥狀疑似高原肺水腫。

    此處位于若果冰川海拔3700米處,人跡罕至、無路無車,小分隊決定由幾個人輪流背著倪堅轉移下山。由于分成兩隊缺少食物,倪堅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只能由擔架抬著前行。

    “從下午4點多一直背到12點,弟兄們又冷又餓,卻毫無怨言。這是生死考驗,沒有團隊協(xié)作,誰也不可能完成任務。”領隊姜帆說,三天后倪堅被轉移下山,身體狀況才開始好轉。

    收獲:運回50片殘骸,圓滿完成任務

    在若果冰川海拔4100米,巨大的飛機零部件散落在冰川的巨石上,帶有藍色五角星的飛機機翼、飛機輪胎、儀表盤、發(fā)動機等部件仿佛述說著70多年前墜機的故事。

    二戰(zhàn)時期開辟“駝峰”航線,是盟國為給中國輸送戰(zhàn)略物資而開辟的“空中生命線”,是世界戰(zhàn)爭空運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慘重的一條空運線。“駝峰”飛行員共運送了約85萬噸的戰(zhàn)略物資,約有1500架美國飛機墜落在中國的西南邊陲。

    登上冰川的建川博物館副館長楊建朝說,墜毀的數(shù)千架飛機當中,能找到的屈指可數(shù)。這些殘骸對于還原“駝峰”航線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大家興奮地投入工作,拍照和記錄工作都進行得很仔細。”新華社攝影師李芳宇說,50片具有收藏價值的殘片被分配給團隊成員背著下山。

    “誰能想到,我本人曾為了這些墜機殘骸經(jīng)歷這么嚴峻的考驗?”倪堅說,想到二戰(zhàn)“駝峰”飛行員曾用生命幫助中國人,自己經(jīng)歷的艱苦都值得了。

    姜帆說,他看到散落一地的飛機殘骸時,感到特別震撼,“這些飛行員當年都非常年輕,他們來到異國他鄉(xiāng),揮灑熱血,令人敬佩。我們用搜尋英雄遺跡的方式來向英雄致敬,也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人民不會忘記幫助過他們的人!”

    樊建川說,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搜尋墜機殘骸并在博物館展出,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有助于增強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共同記憶。

    北京市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明圣說,在中國沿海被封鎖、滇緬公路被切斷的情況下,“駝峰”航線運送的85萬噸戰(zhàn)略物資是物質支持,更是精神紐帶。墜機殘骸見證了中美兩國曾經(jīng)共同浴血奮戰(zhàn)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歷史,“駝峰精神”應該永遠被銘記。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