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工人走過在建大樓南側的考古區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故宮皇城西南角一片40萬平方米的地塊上,一座名叫中航科技城的商業開發項目正在建設,其網站主頁顯示項目總投資高達200億元。
遺址上能否進行商業開發引發社會廣泛質疑。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9日稱,“中航科技城項目與明宮城護城河距離至少在500米以上”,與此前相關法規“明故宮遺址及周邊100米范圍內不得從事新的建設”的要求并不沖突。
1999年制定的《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范圍》中,標識的“明代宮城及御道遺址區”(9月8日翻拍)。
中航項目建在了“重要歷史遺跡”區內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明故宮皇城西門遺存西安門往南的延長線上,高約150米的中航科技大廈已經封頂,正在進行最后部分玻璃幕墻的吊裝。大廈往南數十米是一處考古探溝,能看到有磚墻淹沒在積水中,周邊挖出的淤泥堆里有大量黃色琉璃瓦殘片。
在探溝西北角不足百米的地方,作為中航科技城住宅項目的“中航金城1號”樓盤已經打出了“龍脈豪宅的南京風范”“皇家地脈、城市中心、貴胄府邸”等廣告語,即將開盤銷售。
據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中航科技大廈將打造成集甲級辦公、五星級酒店、高檔商務配套于一體的地標性建筑,其地下停車場最少有三層。
知情人士透露,該地塊曾是金城集團的廠房,當年建廠蓋房地基較淺,對地下遺址破壞程度有限。但現在樁基動輒打幾十米,地下室和停車場齊備,地下遺跡將蕩然無存。
記者查閱南京市文物局2007年的科研課題成果《南京明故宮》一書,其中第79頁的“明代宮城和皇城復原圖”表明,中航科技城地塊就是明故宮皇城的西南部,名為“內宮諸監”。
記者在南京市文廣新局提供的《南京市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范圍》示意圖上看到,瑞金路往北,中山東路往南西安門附近是紅色的“重要歷史遺跡”區,而中航項目正是建在了這一“重要歷史遺跡”區內。
根據《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規定》,南京市文物部門與規劃部門聯合劃定了15片地下文物埋藏區,其中就包括事發區域的“明代宮城及御道遺址區”。早在2001年,《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就規定,當地政府應當“劃定不宜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的地下文物埋藏區”,明確地下文物保護區“不宜安排大中型建設項目”。
南京市文廣新局表示,今年7月15日該局已向建設單位發函要求對發現的遺跡采取保護方案,并確認重要遺跡包括明代皇城西墻遺跡,初步認定西南角下可能是皇城西垣遺址。
在建大樓南側百米內考古區域中的遺跡(9月10日攝)。
是否進行過考古?有沒有發現文物?
按照規定,涉及文物遺址的項目前期程序有文物勘探一項,文物勘探沒有完成,就無法進行規劃,也不能進行開發。出讓地塊應該進行整體勘探、規劃、建設。
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配合項目建設,2008年左右開始,文物部門就在該區域選擇了多個點進行切片式發掘,工作一直持續至今。
南京市文廣新局一名負責人表示,“早在2009年出版的《南京明故宮》一書中,已經對之前明故宮區域內的相關考古發現公開對外發布,不存在秘而不宣。”“前期考古發現的東西不是很明確,且該遺址歷代以來破壞得很厲害,遺存很少”,該局無法公開此前對該區域的考古發掘報告,因為“報告已經入檔無法調閱”且“文物保護法并沒有要求文物報告必須公開”。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祁海寧表示,當初考古判斷它是西垣城墻,但專家提出的意見是發現的東西破壞太嚴重,就是一層夯土,這種夯土既可能是城墻的墻體,也可能是明代其他建筑的基礎。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能輕易對外發布相關信息。
曾經參與該區域考古作業的前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王志高表示,早在2006年金城科技大廈項目(中航科技城的關聯項目)開工前的考古勘探工作中,就有了重要發現。“2006年2月到5月,我們在靠近西安門東南側大約兩百米都不到的地方,發現了地下的城墻基址,由此確定了皇城西墻的位置和結構。”
時任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楊新華主編的《南京明故宮》一書,記載了這次考古,并稱發掘結果“證實了該片區域內埋藏有重要的明代文化遺存,其中城墻、官署、道路等遺存尤為重要,是復原、展示,乃至研究明都南京的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資源”。
項目是否違規?
工程負責方南京中航工業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推廣主任董晗表示,工程有相關的建設許可,發現文物遺存的部分并沒有展開建設,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仍在進行。
南京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文物局給出的考古結果,規劃局進行了項目規劃并公示,項目取得了合法手續。“由于該地塊考古是分塊進行的,規劃也是分塊審批的。所以并不是說這個項目完全沒有許可,而是部分區域目前仍缺少規劃建設許可。”
王志高認為,按照南京市出臺的相關文物法規,既然處于南京地下文物重點埋藏區,考古發掘和工程建設理論上要向國家文物局報批,每一個考古發掘都應有國家文物局的核發的執照,沒有執照就是非法發掘。同時,考古發掘的情況也應及時向國家文物局匯報,組織專家討論發現遺址的性質、重要性、保護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