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的企業達1.16萬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你,心動了嗎?
2016年,站在“雙創”的中國“風口”,你想好要做點什么了嗎?“雙創”的風將從哪里吹來?又將吹向何方?
站在雙創“風口”:2016我能做點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能是2015年最讓人心潮澎湃的一句話,但很多人懷揣著想法站在2016年雙創“風口”時才意識到:“我能做點啥呢?”
“起初認為創業就是簡單地做買賣,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是從第一天走進車庫,發現和身邊的創業者還有很大的差距。”兩年前走出校門的劉長福, 懷揣著汽車安全領域的創業夢想來到北京,但創業并沒有他想象得那么簡單。“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在眼界、構思、創意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差距。”
劉長福并不是個例。由清華大學14個院系合作共建的新型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發現和培養教育平臺“清華X—Lab”,兩年間已接受了760個來自學生、校友、老師的創新創業項目,但大多數還只是一個想法。
“700多個項目中,僅有8%左右的項目正式組建創業團隊。”清華X—Lab執行主任毛東輝說,“我們不拒絕任何一個靈感和創意,但創業不能一蹴而就。”
2016年,站在“風口”的不僅有普通的創業者,還有各路“大佬”,他們也在琢磨,2016到底應該做點啥?
“未來會有什么樣的產品可以顛覆微信?”提出這個問題的不是別人,正是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
“其實最大的根源在于互聯網信息終端的演變,幾乎每20年,終端的演變會對整個信息業態甚至對整個經濟業態產生一個重大轉變。”馬化騰說,“所以我們在思考,下一代移動互聯網、新一代的信息社會應該是怎樣一個業態。”
“手機之后,互聯網還有沒有創新?互聯網創新的路在哪里?”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說,對于很多創業企業,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下一個五年的“風口”,是下一個五年的巨大機會。未來5年預估至少會有300億臺設備,把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完全連接在一起。
無論是普通創客還是商界“大佬”,遇到這個時代,都是幸運的。從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層面已經出臺至少24份相關文件促進創業創新。在2015年,國務院更是持續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清障搭臺。
“讓我們舉起酒杯,向寒冬致敬!”2015年12月28日晚上,車庫咖啡熱鬧非凡,在這個北京中關村大街出名的“孵化器”里,百余名車庫會員團隊以創業者特殊的聯歡方式迎接2016年的到來。
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正溫熱。
2016中國“雙創”:風從哪兒來?
“隨著金融技術宣傳在2015年達到震耳欲聾的程度和對這一領域的投資呈現兩三倍的增長,2016年金融技術領域的競爭將變得更為激烈。”在《福布斯》預測2016年16大趨勢中,位列榜首的金融技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互聯網金融在國內呈現爆發式增長的趨勢,這不但體現在互聯網對傳統金融的改造上,也體現在全球互聯網模式的創新。”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廖理說。
2015年,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商業模式和新型業態已呈現四大門類30多個子類,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等也在快速發展。
2016年,新技術注定將繼續引導產業革命,而傳統產業也將在與互聯網的碰撞中再造重生。
“金融技術的革命只是一個簡單的樣板,這樣的巨變在新年伊始正在農業、體育、教育等多個產業紛紛拉開序幕。”紅鯨資本創始人、中財產業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朔說,僅元旦假期3天,農業、體育、教育領域“觸網觸電、顛覆傳統”的創業項目完成路演的就有二十余個。
“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正成為2016年新的產業發展趨勢。”王朔說。
根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中國指數顯示,消費者非必需品、醫療保健和IT板塊,與能源、材料和工業板塊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中國“新經 濟”的表現要遠超“舊經濟”。2015年第三季度,前三者的營收分別同比增長22%、15%和20%,后三者的營收分別同比下降了32%、1%和16%。
新舊產業格局此消彼長。作為一家被稱為“傳統中的傳統”的百年老字號,2015年,同仁堂很“大膽”。
“2015年我們不僅將同仁堂推向了互聯網,更依托互聯網走向了國際化。”同仁堂國際董事長姬廣飛說,“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在思維上的碰撞是機遇,更是我們每天都要調和的矛盾。”
2016年,同仁堂這家百年老字號將依托“天然淘”互聯網平臺,充分挖掘中醫藥領域的深厚資源,并借助海外二十多年的開拓,帶領更多優質的中醫藥產品與服務走向世界,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專業優質的健康產品與服務。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巨大變革,‘老字號’切忌頂風亂撞,而是應乘風破浪。”姬廣飛說,2016年將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我們的健康服務平臺會從產品階段真正走向全球市場,會從體制管理角度給全球用戶帶來更加優質便利的健康服務。
2016中國“雙創”:風往哪兒吹?
“How are you Indian Mi fans? Do you like MI 4i?”歲末年初,一首關于小米手機的神曲紅 遍神州大地。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小米印度發布會上大飚英文,因其濃重的地方口音,被剪輯成的一首MAD神曲。
哈哈大笑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過去的一年,小米科技、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一大批中國創新企業已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從合作入股到獨立收購,一路高唱凱歌、開疆拓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微信,最初可以說是模仿了What’s App,但后來的發紅包、支付等功能卻領先了國外,甚至引發了Facebook的模仿。”周鴻祎認為,2016年,技術創新在改善生活的基礎上,應當思考“如何為社會帶來本質的改變”。
“新的一年,我們希望繼續帶動整個中國在制造、在產品上往前走一大步。”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EO雷軍說。在技術領先的同時,想要取得國際市場的認同,更需要有優質的產品作為保證。
2016年將是關鍵的一年,技術的革新如此、企業的發展如此、全球創新創業的大勢亦如此。
經歷了2015年用戶量的迅猛增長與商業化的良好發展,作為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成長最快的產品服務之一,“今日頭條”截至2015年12月的累積下載用戶已超過3.5億,日活躍用戶數3500萬,單用戶每日使用時間為53分鐘……
“這些都是個性化引擎技術創新的結果。”今日頭條首席執行官張一鳴說,依靠創新我們極大地提升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流動效率,借助國內積極開放的政策和商業環境,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才儲備。“在國際市場上,技術水平至少領先亞洲其他國家18個月。”
技術革新給創業者帶來了自信和收獲,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這是最壞的時代,因為只要有一刻松懈,你就可能會被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所淘汰。”張一鳴說,“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青年人花費幾年的時間,就有機會完成以前企業家花費10年、20年才能辦到的事情,抓住這個時代,不要停止創新,不要辜負青春。”
2016年1月4日晚上十點,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依然燈火通明,車庫咖啡賣出了當天的最后一杯咖啡,數十臺電腦仍然在不斷地敲擊著“主人的創業夢”。
“伴著咖啡香錄入的一行行代碼字符、一張張設計草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技術創新的未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的原動力。”車庫咖啡董事長安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