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我們這次是主動疏解”:北京高校“下鄉記”

2016-01-3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推進首都教育功能疏解,高校該怎么搬?記者日前在采訪中了解到,2015年以來,北京市積極推動部分高校 向郊區疏解。截至目前,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3所高校6000多名學生已遷至順義、大興、房山等郊區新校區。其中,北京城市學院通過 資源整合,實現搬遷與教育提質、地區發展協同推進,使首都高校疏解得以成功“破題”。

    疏解如何促進學校提質?

    走進北京城市學院順義校區,寬敞校園內,教學樓、圖書館、實訓基地、足球場等一應俱全,年輕學子們在校園廣播的音樂聲中歡笑走過。2015 年下半年,在北京市、順義區政府支持下,順義楊鎮的專科高職學校北京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及另外兩所中職學校,正式并入北京城市學院。

    “我們這次是主動疏解。”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說,長期以來,學院幾個校區因在人口密集的海淀區,早晚高峰給周邊交通帶來很大壓 力,學校發展也諸多受限。借助這次疏解,不僅校區面積擴大、辦學更為集約,隨著楊鎮當地兩所中職學校并入,學院也成為全國首個涵蓋中職、高職、本科、碩士 貫通式教育院校,為打造京津冀首個應用科技大學奠定了基礎。

    疏解如何帶動區域發展?

    高校疏解,絕不是簡單地把校區搬到郊區,而應發揮疏解后的外溢、增值效益,將疏解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相結合,促進“學、產、城”融合,讓高校在自身發展同時帶動區域發展。

    楊鎮是順義區最大鄉鎮,也是潮白河河東地區9鎮中心,但一直以來基礎設施較薄弱。“城市學院搬遷,為楊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鎮長 陳向東說,過去潮白河以東地區沒有一所高校,城市學院入駐后全面承接了順義從中職、高職到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任務,將大大滿足當地對教育的需求。

    針對順義新城發展新興服務業的需求,學院還將利用其應用型專業優勢,著力培養在設計、教育、文創、旅游、健康、金融等多領域技能人才,服務 當地產業發展。此外,學院中關村校區將來的孵化成果及研發成果也將落戶順義。順義區委書記王剛表示,順義經濟產業強,但公共服務短板多,培育創新能力有 限。高校的疏解遷入,大大加快了順義的城市化進程,可使順義在科教、醫療、文化、健康、旅游、養老等多方面品質上得到提升,帶動區域發展的作用將十分顯 著。

    舉家搬遷做“順義人”

    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是北京緩解大城市病的需要,也是首都教育資源優化布局的需要。然而,對于高校來說,搬遷涉及基礎設施建設、衣食住行等一系列保障,也需要眾多師生的理解、支持與奉獻。

    38歲的劉煦是城市學院順義校區學生處處長,也是一位4歲孩子的媽媽。她家住北京西三環六里橋,距離新校區有80公里的路程。學校搬遷后, 考慮到做學生工作的需要,她和其他幾位老師毅然放棄了市區的住房,帶著丈夫、孩子和老人,搬到順義校區附近租房住。“學校搬遷后,我早上6點15分就得坐 班車去學校,晚上回來一堵車,七八點都到不了家。所以就索性搬到順義來,工作更方便些。”劉煦說,“北京人口多,太擁堵,疏解勢在必行,我們能理解,也都 很支持。”

    “此次疏解充分調動了承接地、搬遷院校及被合并學校的積極性,將功能疏解與資源整合、提升發展相結合,創造了一個高校疏解的多贏模式。”劉 林認為,首都高校向郊區疏解,“挖潛”至關重要,“需打破體制、區域界限,將郊區分散、閑置的院校資源整合、盤活,在功能疏解的同時實現資源節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