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新華全媒頭條:“南極人”怎樣過大年?

2016-02-09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除夕,萬家團圓,但總有些人無法回到親人身邊。

    全球華人共同迎來丙申猴年春節的時候,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在地球一端的冰雪世界執行科考任務。記者通過遠程連線,帶你看看“南極人”如何迎新春、過大年。

    【鏡頭一】“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地點:南極羅斯海

    --除夕前,他們創造了新紀錄。

    6日,環繞南極大陸航行的“雪龍”號抵達羅斯海開始科考作業,停泊在南緯77度47分、東經166度16分海域,創造了中國船舶到達地球最南緯度的新紀錄。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達的最南部海域之一。

    “現在,船上搭載的81名科考隊員和船員,已經是位于地球最南的一群中國人了。”科考隊領隊秦為稼說。

    春節期間,“雪龍”號上的科考工作仍在繼續。6日,科考隊大洋考察隊冒著寒風,將一個多波束無人艇從后甲板下放到羅斯海中,進行海底深度勘測。

    --他是來南極次數最多的中國人。

    今年56歲的“雪龍”號水手長吳林,參加過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并親身參與南極長城站的建設。他是“科考圈”里來南極次數最多的一個,今年已是第20次在南極過春節了。

    “這是我最后一次在南極過年了,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崗。”按規定,吳林已經達到船員出海的最大年齡。早上8點,吳林準時到貨艙,對貨物的綁扎進行例行檢查,排除安全隱患。

    這位老水手說:“最大心愿是能和家人一起過個年,等圓滿完成這次任務,一定要好好補償家人。以后年年在家過春節!”

    --南極過年的“90后”。

    “我長這么大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來南極,第一次不在家過年。”廈門大學“90后”在讀研究生張琨,是船上3名女隊員之一。她的工作是在南大洋進行海洋化學考察。

    天氣越來越冷,船舷上的海水培養箱開始結冰,地上蒙了層濕滑的冰碴。她仍每天堅持到船舷上,頂著海風小心翼翼地進行海水走航采樣作業。

    “過年了,我在船上并不孤單。反而是爸爸媽媽……”張琨說,除夕夜她用衛星電話向父母問候。

    隨著春節臨近,“雪龍”號的年味漸漸濃起來。

    “餃子一包,年味就有了。”吳林笑嘻嘻地說。6日下午,大家聚在餐廳,和面、搟皮,一邊包餃子,一邊有說有笑。

    “藍冰白雪銀裝素裹新年至,碧海丹舟金猴靈動萬象新--南極迎春”“金猴迎春系百家思念,雪龍送福跨萬里海域--極地跨年”……“雪龍”號展廳里,科考隊員自己創作、書寫的紅色春聯,點燃海面上的喜慶氣氛。

    “雪龍年夜飯”開席了,雖然看不了春晚,但“雪龍號春晚”如期上演。極晝的日光里,起伏的海濤伴著他們度過了一個別樣的春節。

    船舷外,巨大的冰架若隱若現。遠處,海拔3794米的埃里伯斯火山,冰雪覆蓋。

    【鏡頭二】南極中山站

    地點:南緯69度

    二十多天的跋涉,噸級雪地車組成的車隊,遇到過白化天、軟雪帶、暴風雪、冰裂隙……時時危險,步步驚心。現在好了,他們到“家”了。

    農歷羊年的最后一天,由38名勇士組成的兩支內陸隊--昆侖隊和格羅夫山隊,完成此次南極內陸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中山站。

    兩個月前,2015年12月15日,這兩支隊伍在嘹亮的國歌聲中集結完畢,向南極內陸進發。

    --近兩個月的時間,昆侖隊深入內陸1200多公里抵達南極冰蓋之巔的冰穹A(4093米)并來到中國昆侖站,期間開展了深冰芯鉆探、冰蓋斷面冰川學考察、冰蓋淺層結構及形態觀測等一批科考項目。

    12月30日他們抵達昆侖站的當天,記者從“雪龍”號上撥通了電話:

    “現在海拔多少?”

    “4087米。”

    “溫度呢?”

    “零下33度。”

    昆侖站于2009年建成,是我國四個南極考察站中唯一緯度超過南緯80度的考察站,昆侖山高聳奇峻,取名寓意此地環境最為艱苦。

    --格羅夫山隊抵達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格羅夫山地區,64座島峰浮出冰原,晶瑩奇絕,猶如仙境。這里流傳著一句名言:“你在格羅夫山的 每一步,都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步,也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步。”突兀陡峭的藍冰懸崖、隱匿于無形的冰裂隙……隨時,可以吞噬一切于無聲無息。

    過去的兩個多月像一場夢。7日中午,回到距中山站東南10公里的出發基地,中山站的隊友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隊員們緊緊相擁,隔著厚厚的工作服,互相捶打致意。

    中山站站長湯永祥說:“中山站要為內陸隊的勇士們接風洗塵,祝賀他們凱旋。今晚我們一起歡度春節,在遙遠的南極感受家的溫暖。”

    為了迎接新年,中山站40名隊員們早就開始了大掃除。綜合樓里張燈結彩,寫對聯、剪窗花、掛福字、包餃子、用網絡看春晚……中山站的春節味道,讓藍白相間的南極世界,燃起了喜慶的“中國紅”。

    【鏡頭三】:“萬里連線”

    他們是科考隊員,也是各自家庭中的父親、兒子、丈夫。猴年春節到來之際,新華社記者走訪了部分科考隊成員家屬,為他們帶來了視頻版的“萬里連線”。

    --地點:安徽省廣德縣

    屋外鞭炮聲此起彼伏,廚房灶臺上的鍋里正鹵著雞。姜華的父母正在剁肉餡準備包餃子,父親姜珍發指著桌上的茄子念叨:“姜華最愛吃油燜茄子了,雖然他在南極工作,不能回來過節,但每年春節我們都會準備這道菜。”

    姜華,32歲,上海寶鋼公司的一名工人。不過,這個工人不一般,他還是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昆侖隊隊員。作為土木工,這已經是姜華第六次參加南極科考了,從長城站改造擴建、泰山站的建立到昆侖站收尾工程,都有姜華的一分力。

    在科考隊,大家都叫他“華仔”。昆侖隊隊員戲稱,“華仔是內陸最可愛的人”:他對人坦誠、熱情,自學成才的理發技術出了名的好,隊員們的光頭幾乎都出自他的手。

    姜華的妻子朱麗華說,自從2009年結婚以來,這是姜華因為參加南極科考第四次不能在家過年了。

    如今,他們的大女兒姜沛雯已經6歲了,小女兒姜婧雯也19個月了。由于工作,姜華陪伴她們的時間很少。幾天前臨睡下的時候,姜婧雯忽然指著墻上的照片大聲喊:“爸爸,下來!下來!”

    說著說著,朱麗華眼圈紅了。她說,唯一要求是希望姜華一周至少和她聯系一次,讓家里知道他安全。

    --地點: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冬日寒風刺骨,郭瑞把家里收拾的溫暖整潔,為了哄女兒開心,墻上特意貼了兩只可愛的小猴子。而此刻,她的丈夫--中科院寒旱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34歲的副研究員李傳金剛剛結束內陸科考,返回中山站。

    師兄與師妹的故事,是校園戀情里經久不衰的“曲調”。一起在中科院讀書的李傳金和郭瑞,也是這樣一段佳話。2009年兩人喜結連理,2012年有了可愛的女兒“熊貓”。

    “因為李傳金長得像熊貓,女兒從內到外都像爸爸,我就給她起了這個乳名。”郭瑞懷里攬著女兒,滿眼笑意。

    熊貓出生后兩個月,李傳金就參加了中國第29次南極科考隊遠赴南極。那次科考,他與團隊一起成功完成了深冰芯取芯鉆探工作,標志著中國第一個深冰芯鉆孔正式在南極冰蓋最高點開鉆。

    等返回家中,孩子已經8個多月大了。半年沒見女兒的李傳金撲上去要抱“熊貓”,卻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因為是同行,或許更能理解他。”可是郭瑞說,心中總難免有些辛酸。

    看著記者帶來的南極連線視頻,“熊貓”很興奮,這是她第一次看到爸爸工作的場景。

    “熊貓想不想去南極啊?”

    “想,想和爸爸去。”熊貓抱著爸爸買給她的毛絨玩具,使勁點頭。

    --地點:北京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王剛毅和王挺父子倆,就是“南極科考圈”里一對有名的“父子兵”。

    “這些樓以前都沒有,我去的時候這里還在打地基呢。”看著記者帶來的視頻和照片,熟悉的場景讓王挺禁不住回憶起9年前。

    2007年是國際極地年,因為863機器人專項需要測試機器人在南極考察中的應用,王挺有機會參加了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負責在中山站航測無人機對海冰皮溫的觀測。

    回國后,王剛毅聽兒子講完在南極的故事,被深深打動,非要王挺幫他報名試試。這一試,讓王剛毅與南極結下了不解之緣。

    原是一家國企老技工的王剛毅,技術過硬、吃苦耐勞,身體素質也好,很快被選中前往南極負責中山站水暖設施的運行和保障工作。

    今年,是王剛毅第二次在中山站越冬,也是他第四次在南極過春節了。“每次越冬天黑無趣,他就用建筑廢木料雕企鵝、刻葫蘆,給自己找樂子。”王挺說,父親性格開朗直率,越冬也不會悶得慌。

    除夕這天,王挺和母親在家里,用四川老家寄來的香腸、臘肉做了頓地道的四川美食。“老爸肯定思念家鄉菜,不過在船上就只能靠‘老干媽’解決了。”王挺說,在南極越冬,蔬菜依舊非常有限,食物多以冷凍肉、魚為主。

    此時,在南極,59歲的王剛毅卻樂樂呵呵地說:“估計是這輩子最后一次來南極,能多待一天就待一天。不僅是來貢獻南極,也是來享受南極。”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