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三名獲獎者均為25歲 PM2.5監測交通導航等項目獲一等獎
今天(19日)上午,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共有188項成果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29項、二等獎54項、三等獎105項。其中醫藥衛生、食品安全、交通等民生項目95項,占比超過一半。
據了解,2015年獲獎人員總數1540人,35歲及以下465人,占30.1%;36至45歲586人,占38.1%。45歲以下青年科 技人員比例高達68.2%,創歷史新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獲獎者第一完成人中有12位80后,最年輕的年僅31歲;在所有獲獎者中,有6位90后,最年輕 的3位均年僅25歲。
此外,獲獎項目中有75個項目由企業獨立完成或牽頭完成,占獲獎項目總數的40%;企業牽頭及參與完成的項目113項,占獲獎項目總數的60%。
【亮點項目】
解析PM2.5來源 精確會診城市霧霾
由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來源解析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成果圍繞我國當前大氣PM2.5復合性污染、PM2.5來源復雜的突出問題,結合北京市環境管理需求,針對PM2.5監測及來源解析技術 難點,建成包含35個監測點的PM2.5三維立體監測網絡,系統分析了北京市PM2.5主要組分、變化規律和分布特征,監測數據實時對外發布,成為公眾參 與環保和健康出行的重要依據,同時也為市政府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政策、京津冀及周邊聯防聯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并對全國PM2.5的監測、發布起到 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監測城市交通實現動態導航
由北京掌城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千方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城市交通誘導與導航出行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服務”項目,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該成果綜合應用移動目標衛星定位導航、移動通訊、微傳感器、高性能計算、地理信息系統、交通工程等技術,實現城市、城際道路交通系統狀態的 實時感知、傳輸與智能處理,準確、全面地把握城市、城際道路交通系統的微觀運行趨勢。通過門戶網站、手機短信、互聯網與手機地圖、社交網絡、路側電子布告 板、交通電臺等途徑提供城市、城際交通信息和交通誘導服務,實現公眾出行多模式多標準動態導航,提高出行效率,并輔助交通管理部門制定交通管理方案,促進 城市節能減排,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成果覆蓋全國主要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總里程超過8.5萬公里,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47個大中城市,準確率超過90%。交通信息產品用戶超過2億,日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
讓遺傳病患者擁有健康寶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單位完成的“卵母細胞成熟與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研究”項目,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世界上已經發現的單基因遺傳病有7000多種,患者人數龐大,多種疾病可直接導致患者的夭折、早逝或者嚴重傷殘,給家庭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經 濟負擔和社會負擔。該課題組對卵母細胞成熟與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創新性成果。引入新的單細胞高通量測序技術,構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基因表達圖譜,全面解析胚胎發育的調控機制,為疑難病例診治提供科學依據;深入探索卵母細胞成熟與體外成熟培養新技術,構建了世界首個高 精度重組定位女性個人遺傳圖譜,可準確發現卵母細胞攜帶遺傳性致病基因的情況,預測遺傳性致病基因,避免先天性遺傳缺陷嬰兒的出生,從而提高人類輔助生殖 技術治療成功率。
該成果已經成功應用于臨床,幫助有遺傳疾病的家庭成功獲得健康后代。鑒于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和臨床價值,該研究曾被科技部評為“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電場探測技術助力嫦娥探月
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電場探測先進傳感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項目在863科技計劃支持下,創造性地發展了電場傳感器,系統解決了從設計、工藝到應用的關鍵技術,研制的空中三維電場傳感器為國際首創,顯著提升了電場探測傳感器技術和應用水平,微型電場傳感器和空中三維電場傳感器的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成果已成功用于風云系列、遙感系列、資源系列、北斗系列、嫦娥探月系列等近50種國內外各類衛星發射和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中,為星箭發射 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同時還廣泛應用于國防、電網、石化、氣象和科學研究等多個領域四十余家單位,并被美國、韓國用戶采購,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馬上就訪
最年輕的一等獎項目第一完成人劉奕群
讓搜索引擎從“有問必答”到“有答必準”
眾所周知,搜索引擎是互聯網上查找信息的工具,它像一部百科全書,回答著用戶的“十萬個為什么”,做到了“有問必答”。它又像一個橋梁,一 邊連接著海量的數據,一邊連接著復雜的用戶需求。怎樣才能避免“問不準”和“答不準”的情況,減少無效的搜索和查詢?清華大學、北京搜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等單位聯合開展了“群體智能支撐的互聯網搜索技術及其應用”研究,并獲得201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而這個項目的第一完成人——80后清華大學 副教授劉奕群,則是今年的獎勵大會上最年輕的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劉奕群告訴記者,1999年他進入清華大學讀本科,2001年他就加入了清華信息檢索的課題組。“當時覺得互聯網行業天地廣 闊,google也在世界范圍內嶄露頭角。但一時找不到切入點,不知該做些什么,我們就去參加了美國標準研究院的一系列評測,初衷是想看看人家的比賽項目 做什么。”劉奕群還記得第一年參賽前那個暑假,項目組師生在計算機系馬少平教授的帶領下,在簡陋的實驗室里日以繼夜地搭建自己的檢索系統。沒想到牛刀小 試,參評項目竟然獲得了全球第一的佳績,“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對我日后的堅持起了重要影響。”
劉奕群真正開始著手做搜索引擎是在2003年。“項目獲獎后,比我高三級的師兄、當時正在起步階段的搜狗CEO王小川找到了我們,希望能達 成合作。”劉奕群還記得當年的清華發生了一件“大事”,學生們要從舊宿舍搬到新宿舍。“王小川有一輛舊捷達,時常開著它幫大家搬家。每幫一個人,他就會問 人家,‘你愿不愿意到搜狗來工作呀?’”當初正是因為師哥的殷勤納賢,搜狗聚集了大批有心氣兒做大事兒的年輕人。
而劉奕群也坦言,今天項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大規模數據的處理項目,單純依靠高校是很難完成的。一方面在 計算和存儲資源上有限,最重要的是高校很難收集到大量用戶的真實行為數據。”為解決這一難題,2006年清華與搜狗合辦實驗室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清華和搜 狗之間搭建了一條專用光纖,用于共享整個搜狐的計算數據資源,使難題迎刃而解。企業的需求傳遞到高校,高校的人才走進了企業,這正是“校企合作”的意義所 在。
回望十余年的求索,總結今天的成就,劉奕群對行業的巨變感慨良多。“我們從行業的追隨者變為了引領者。從當年的參賽者,變成了比賽的設計者和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