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人大代表熱議煤炭“供給側改革”三大焦點

2016-03-06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煤炭行業去產能大幕已經拉開。然而,多年淘汰落后產能為何成效不明顯?去產能政策如何才能落地?在去產能的同時,煤企又應如何進行結構性調整?圍繞這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紛紛發表真知灼見。

    產能為何越淘汰越多?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3.6萬億元,累計新增產能30億噸,目前全國煤炭產能超過40億噸,在建項目規模超過10億噸。

    多年來,我國一直在煤炭領域淘汰落后產能,為何產能越淘汰越多?

    在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卜昌森看來,在過去十年煤炭黃金期里,行業發展不理智,企業決策者頭腦發熱,一味追求粗放式發展,重視規模、輕視質量,大批資金進入了煤炭行業。

    “十二五”期間,國家規劃煤炭產能是38億噸,但不少煤炭企業“十二五”期間的規劃都是翻一番。通過公開資料統計發現,僅業內11個大型煤企規劃的產能便超過50億噸。

    “一邊是淘汰落后產能,另一邊是大量項目上馬。最終減了‘芝麻’,增了‘西瓜’,產能越來越大,過剩越來越嚴重。”卜昌森說。

    全國人大代表董林是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杜兒坪礦三采區掘進隊一隊副隊長,對當前煤礦的境況有著切身體會。“現在行業虧損,要挺過寒冬,必須要去產能。”

    政策如何落地?

    日前,國務院下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煤炭去產能拉開大幕。如何讓政策盡快落地成為各方關心的問題。

    吸取以往產能越淘汰越多的教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認為,去產能需政府牽頭組織實施,控制總量、控制增量,宏觀調控一定要把握好。同時,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用市場力量將落后產能、僵尸企業淘汰。而企業更應積極作為,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山西提出,將按照國家政策依法淘汰關閉一批,推動行業重組整合一批,減量置換退出一批,依規核減一批,擱置延緩一批。加快煤電一體、煤化一體發展,大幅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

    “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卜昌森說,山西目前有788座整合礦井。其中,已投產301座、聯合試運轉64座,其他的還未建成。如果去產能, 煤炭企業就會遭受巨大損失,至少當初用于整合其他煤礦的投資就無法收回。更為棘手的是,很多礦井股權多元,讓其去產能而不給合理經濟補償,推動起來會有困 難。

    董林則關心去產能后的職工安置問題。他說,目前不少年輕礦工想要尋求轉型,但對出路有很大顧慮,缺少資金、缺少平臺,長期井下工作技能單一。“轉崗分流要做好對礦工進行引導和培訓,讓他們有能力去適應新的崗位。”

    如何在改革中拓出新局面?

    去產能勢在必行,一些人開始擔心由此對煤炭經濟造成影響。受訪煤炭領域的人大代表表示,陣痛在所難免,煤企必須積極進行供給側改革,用創新贏未來。

    在“十二五”期間,同煤集團就開始進行企業多元發展轉型。張有喜說,通過深度融合的煤電一體化,同煤去年盈利12億元,在金融板塊盈利5億元,節省財務費用7億元。“十三五”期間,同煤將繼續在煤、電、化、鋁、現代物流、金融等六個方面發力,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李瑞豐說,進行供給側改革,對企業來講是進行創新的最好時機。“山西近年來一直推行煤制油技 術,但國際油價大跌使得煤制油無利可圖甚至虧損。而同時,我國汽車潤滑油卻一直進口。我們需要大力技術攻關,這將會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悉,潞安集團近年來大力發展煤基高端精細化學產品,目前已經開發出四大類、27個產品,這些創新產品成本具有明顯競爭優勢,不僅可以替代進口,還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危機中總是蘊含希望。”卜昌森說,只有資源枯竭企業、落后產能、劣質煤產能有序退出,大型煤炭企業對中小型煤礦進行兼并重組,壯大一批大 型煤炭企業集團,才能進一步提高辦礦標準,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供給側改革是煤炭行業的唯一出路,現在陣痛是為了更健康地發展。蹲下去是為了跳得更 高。”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