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演員天價片酬有哪些錢規則和潛規則?

2016-09-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體: ]

因為央視接連炮轟演員高片酬,這個娛樂圈的“老大難”最近再次成為新話題。上一輪“高片酬”成為全行業乃至全民公敵是2011年前后,時年江湖傳言 的最高價為單集100萬,也就是最當紅的演員一部電視劇大約能拿到3000萬到4000萬的報酬;這一輪,片酬峰值出現了跨越式飛漲,根據媒體曝出的數 據,一些頂尖演員的單部劇酬勞已經以億來計數了。單方面看,一個人相當于拿走整個劇組70%左右的投資,的確是當下絕地求生的中國電視劇行業一條畸形食物 鏈,很容易被直觀地認定“太高了”、“必須遏制”;然而,也有一方觀點,特別是某些業內人士認為,價格應由市場決定,片酬高并非中國電視劇品質整體斷崖式 下滑的“原罪”。

  為何看似簡單的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如何理性看待演員片酬問題?首先得搞清楚億萬標價背后的錢規則和潛規則。

  錢規則之一:瘋傳的高片酬絕大部分都是虛價

  根據媒體披露的數字,周迅《如懿傳》9500萬,孫儷《羋月傳》6000萬,范冰冰《武媚娘傳奇》3000萬,高圓圓《咱們結婚吧》2500 萬,吳亦凡報價1.2億,鹿晗報價0.8-1億,楊洋報價7000萬,嚴屹寬《隋唐演義》4000萬,張翰《傳奇大亨》3500萬。這些價格屬實嗎?由于 屬于商業機密,且藝人片酬本身有多種支付方式,每一個人確切的稅后收入很難核實,但是看到這份報價單,記者聯系到的經紀人、制片人的態度都很一致: 沒有這么高,有的人甚至實際片酬很低。上述名單中一位演員的前經紀人明確告訴記者,此演員在那部戲里的片酬實際只有公開數字的四分之一;還有一位資 深制片人說,簽約價通常都比經紀人實際報價低。結論是,瘋傳的高片酬絕大部分都是虛價。

  通常情況,演員的實收片酬浮動很大。遇到好劇本、好班底,主動打折或者象征性收個打包價格的很常見。孫儷接演《羋月傳》正好趕上一劇四星改一劇 兩星,制作預算大幅收縮,很多戰爭大場面取消,她也自愿調整片酬。否則,如果按照市場價,鄭曉龍應該用不起產后復出的“甄嬛娘娘”。

  錢規則之二:有實力的演員常常以片酬入股

  演員特別是金字塔尖的一線人物,對片酬都是諱莫如深的。投資方公開表態也是異常謹慎,說多了怕敏感,說少了又怕得罪演員。事實上,近年為了躲避 敏感地帶,演員片酬又新增了很多支付和變現方式。比如有實力有話語權的演員,通常會以片酬入股的方式與制作方合作。假設雙方談妥片酬1000萬,演員會根 據個人判斷收取部分現金,剩下的入股參與分紅。侯鴻亮的公司拍攝《歡樂頌》、《瑯琊榜》給予主要演員的都是“正常價格”,但是事后經曝光正午陽光接連出資 分別與劉濤、靳東、王凱等成立子公司,股權合作既“綁定”了市場上最稀缺的明星資源,同時也共享共贏了優質劇的市場紅利。這種當下“最先進”的方式其實大 大提升了一線演員的片酬想象空間,也使明星的實際收入更為隱性。

  潛規則之一:有競爭關系的藝人哄抬“物價”

  按照常理,薪酬應該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隱私之一。“您掙多少錢?”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禮貌的提問。為何藝人的薪酬卻一個個堂而皇之昭告天下,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片酬相當于演員的身價,片酬價位方便“換算”成藝人屬于幾線的“地位”,有競爭關系的藝人之間確實存在哄抬“物價”的現象,里面有藝人 的面子問題。比如上述名單中的幾個“流量小生”和幾位一線女演員,市場公開價格必然是相當的,有價無市的“高攀”并不少見。另外,很多演員對外喊出一個 “天價”,有時也是變相拒絕不喜歡的劇本或者嚇跑不靠譜的投資方。比如《瑯琊榜》后胡歌如日中天,確實有土豪公司表示愿意付酬億元甚至更高,但胡歌堅持邊 休息邊挑劇本,成了有市無價的傳說。

潛規則之二:一線演員不敢輕易接高片酬的活兒

  事實上,上一輪電視劇“6000點”時摸高單集價格之最的某男星,因為接拍了一部有錢老板捧某女星的濫電影而一蹶不振,直至近兩年轉型綜藝才慢 慢恢復人氣。他所走的彎路就是兌現了“虛高”的市場價格而過度消費了自己的價值。在片酬普漲的大環境下,腦子清楚的演員都清楚,真正該搶的不是錢,而是機 會。

  潛規則之三:資本運作、空殼公司推高價格

  此輪片酬的暴漲大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跟2011年那一輪相比,速度之快和數額之高都超出了預計。正在湖南衛視播出的《麻辣變形計》去年上半年 開機,馬可和熱巴都沒出頭,制作人何靜說,眼下籌拍第二部時得知,兩人的片酬至少漲了12倍。胡歌迄今接拍的最后一部電視劇是去年8月開機的《獵場》,據 說片酬為2000萬,還未殺青《偽裝者》和《瑯琊榜》就火了,2000萬成了“大便宜”。 跟胡歌的案例比,更讓從業者膽戰心驚的是很多“小鮮肉”,壓根沒有任何作品問世,片酬就坐火箭了。

  如果說2011年的片酬上漲,原動力是房地產、煤老板等海量“傻錢”入市,那么此輪非理性暴漲背后則有明確的資本運作的身影,特別是視頻網站 “看誰在終點前倒下”的瘋狂燒錢。《如懿傳》兩家電視臺購買價總和是單集600萬,而一家視頻網站的獨播權是單集900萬,不僅臺網倒掛了,還直接倒逼了 演員片酬的定價。之后,1500萬成為國產劇的價格參考,市場開始比著《如懿傳》喊價——有人說過去3到5個月,優質電視劇售價的上漲幅度相當于過去3到 5年的水平。之前《獵場》出品方跟湖南衛視解約官司,也是因為半年之內少賺了兩個億。有人問,電視臺奄奄一息根本沒有購片上漲預算,視頻網站無法盈利純靠 燒錢維持,如何維持市場在高價位運轉?據說,有公司會“左手倒右手”,利用空殼公司買入的方式推高價格。總之,“天價”背后是生意而非演技和品質的提升, 這才是讓觀眾感到憤怒的原因。

  文化旁白

  “明星高片酬”并非無藥可救

  明星高片酬解決之難在于這屬于是市場行情,就算是有些明星的片酬高達一個億,但還是有人愿意花這份錢,外人就不好攔著。隨著粉絲經濟的迅猛發 展,顏值高的小鮮肉就是有人愿意消費捧場,這也會推高一些明星的價碼。現在一些青春片的質量不高但票房高得離譜,這應該怪明星還是明知戲爛卻愿意買票的鐵 粉呢?別忘了影視圈向來不是道德與學術高地,人們主要是花錢買娛樂,如果能沾點漲知識、漲文化的邊兒,那只能算是服務增值。

  明星高片酬難解決,但也不是無藥可治,它是中國影視圈亂象的一處顯現。正如IP的泛濫成災一樣,明星高片酬也是創作能力不足所致。影視公司花大 價錢買了IP,省了原創的功夫,這跟投資人把賭注押在大牌明星上,而不去追求故事的精彩和制作的精良一樣,都是想偷懶走捷徑,想不太費勁就把錢賺了。

  所以,解決明星高片酬就要從物質層面追溯到精神態度層面——制片方敢不敢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導演有沒有能力發現新人、激發新人?高明的導演往 往能夠讓新人因一部戲而火爆,比如,李安導演就是捧紅新人的高手。而那些功力不足的導演或者心虛的制片人才總想用小鮮肉的顏值去補影視作品的硬傷。所以, 探尋是明星高片酬造成爛片還是爛片促成明星高片酬,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它們可能起源于同一個不那么端正的念頭。

導演陳可辛曾經說過,如果頭腦簡單得只有賺錢這樣一個小小的目標,那你就砸錢好了,別抱怨明星貴;如果你真的希望銀幕上創造一個有溫度有情義的 世界,那么你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時間、精力,也要求導演自身具備相當高的修養。能用錢解決的事情是簡單的,創造才是最難的,這種創造不僅是無中生有的劇本, 也意味著創造出一位演員的戲魂。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