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是最大的民生之一。大醫院一號難求,小醫院門可羅雀,醫療資源極大浪費。“看病難”“看病貴”怪像,令國人為之頭疼。
新一輪醫改正在進行。那么,國家層面開出的“藥方”是否對癥?又將會取得何種“療效”?
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破解“以藥補醫”
“看病貴”,恐怕是不少群眾的心聲。有人戲言:看一場感冒,開了好幾百的藥,嚇出了一身汗,結果感冒直接好了。話雖離奇,但點出了“以藥養醫”的弊端。
目前,我國正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破除“以藥補醫”,降低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自2012年加快推進公立醫院醫 藥價格改革以來,我國按照建機制、控費用、調結構、強監管的原則,加強價格與醫療、醫保、醫藥等政策聯動,通過取消藥品加成、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收付 費方式、強化費用控制和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等綜合措施,協同推進改革。
截至目前,縣級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已實現全覆蓋;城市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在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青海、上海、天津等8個省份全面推開,其他省份也開展了部分試點。
有關專家在媒體采訪時表示,取消藥品加成,有利于破解“以藥補醫”現象。隨著改革推進,價格機制進一步理順,醫療機構探索新的醫療服務收付費方式的積極性明顯提升,最終將使患者、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都成為改革的受益者。
城鄉醫保并軌:縮小城鄉居民醫療差距
針對農村戶口、城鎮非就業人員,我國分別建立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對于健全全民基本醫保體系、滿足群眾基本醫療保障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兩項制度城鄉分割的弊端逐步顯現,重復參保、重復投入、待遇不夠公平等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今年年初,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 療保險制度的意見》,要求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實現覆蓋范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和基金管理的“六統一”。
截至目前,全國有17個省區市(含兵團)已經在省級層面作出規劃和部 署,其中一些地方已全面并軌。報道顯示,天津、上海、浙江、山東、廣東、重慶、寧夏、青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9地,今年1月前就已推進并軌,建立起統一 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今年上半年,河北、湖北、內蒙古、江西、新疆、湖南、北京、廣西等8省區市先后出臺文件部署整合城鄉醫保,其地市級統籌地區的實 施意見正在醞釀,將趕在今年年底前公布。
“通過整合醫保基金、統一定點管理,參保居民可以享受到城鄉一體化的經辦服務,城鄉居民醫保關系轉移接續也會更方便。”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說。
此外,城鄉醫保制度整合后,城鄉居民不再受城鄉身份的限制,醫保管理服務實現一體化,城鄉居民待遇普遍提高,不少地區新農合用藥目錄得到大幅擴容。
比如,內蒙古的新農合藥品目錄由原來的1988種增加到2600多 種,增幅達到三成以上,新農合實際報銷比例將逐步向城鎮居民靠攏;河北省按照保障待遇“就高不就低”進行整合,新農合用藥目錄有1000種左右,城鎮居民 基本醫保用藥目錄約有2400種,整合后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用藥目錄能達到2900種左右;寧夏統一藥品目錄,農民可報銷品種由918種擴大到2100種。
大病保險:防止因病致貧和返貧
人最怕得病,特別是得大病,巨額的醫藥費用對困難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甚至一些家庭因大病致貧、返貧。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是當務之急。
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意見》提出,2015年大病保險支付比例應達到50%以上,2015年底前,大病保險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群,大病患者看病就醫負擔有效減輕。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大病保險已經覆蓋了城鄉居民9.2億人,加上基本醫保經辦機構承保了大概1.3億人,目前大病保險已經在全國實現了全覆蓋,有345萬大病患者直接受益,報銷額度普遍比原來提高了10-15個百分點。
“由于目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對居民住院醫療費用的實際報銷比例大 體能達到50%以上,加上大病保險,未來城鄉居民的大病醫療費用總體實際報銷比例能超過70%。”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大 病保險的全面實施能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分級診療:大病不出縣
在“看病難”的背后,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無人問津的惡性循環一直難以破解,因此新醫改倡導分級診療模式。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 見》發布。《意見》提出,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 量占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范。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對于分級診療的關鍵環節——縣級公立醫院,《意見》提出重點加強縣域 內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業,以及傳染病、精神病、急診急救、重癥醫學、腎臟內科(血液透析)、婦產科、兒科、中醫、康復等臨床專科建設,提升縣級公立醫院 綜合服務能力。在具備能力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開縣級公立醫院醫療技術臨床應用限制。通過上述措施,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 不出縣。
專家認為,分級診療制度,人才是關鍵。“醫護人員待遇偏低已成為普遍現象,這使得他們從業的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侯建明委員建議,要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收入,積極引導優秀人才到基層服務。
除了提高待遇留住人才,進一步培養全科醫生也成為多位專家的呼聲。全國政協委員張澍認為,全科醫生需要嚴格的培養考核體系和相當長的培養時間,不是簡單地給村醫一個編制就算全科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