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境新聞 > 正文

68萬個北京地名 將出官方“花名冊”

2016-09-24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奶子房、騷子營、菜市口、牛街、馬甸……行走在北京,經(jīng)常會與一些稀奇古怪的地名相遇,它們從何而來?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到了2020年時,有關地名的疑問將得到一一解答。

  昨日,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介紹,目前正在進行的第二輪北京志編纂工作中,新增了《北京地名志》的編纂,將記錄目前約68萬地名的有關內(nèi)容,預計可在2020年完成,同時也會以其為基礎出版《北京標準地名詞典》。

  北京地名將寫入官方“正史”

  與北京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名,將在2020年時擁有基于官方普查規(guī)范的《北京地名志》和《北京標準地名詞典》。

  昨日,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譚烈飛,在“記住鄉(xiāng)愁——讓地方志延續(xù)北京歷史文脈”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目前北京正在進行的第二輪北京地方志編纂工作中,已經(jīng)納入了地名志計劃。

  “今年市政府已經(jīng)啟動了第二輪地名普查工作”,他說,同步進行的還有地名規(guī)范工作,這些將成為《北京地名志》和《北京標準地名詞典》的基礎,目前預計將涉及約68萬地名的整理編纂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市第二輪地名普查是以北京市行政轄區(qū)為普查范圍,內(nèi)容分為自然地理實體和人文地理實體2個門類,會涉及行政區(qū)域、非行政區(qū) 域、居民點、交通運輸設施、水利、電力、通信設施、紀念地、旅游景點、建筑物、單位、陸地水系、陸地地形等11大類地名,普查結果將建成北京地名信息數(shù)據(jù) 庫,并面向普通市民開放。

  譚烈飛介紹,預計會有約68萬北京地名寫入《北京地名志》之中。

  地名編纂將體現(xiàn)歷史文化特色

  3000年歷史積淀之下,如今的北京地名有的源自歷史事件、有的反映古時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活動,有的還折射了一朝一代文化和民族關系,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

  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些稀奇古怪、乃至奇葩的地名,比如朝陽區(qū)崔各莊鄉(xiāng)的奶子房和海淀的騷子營,經(jīng)常會被網(wǎng)友評選為“奇葩”地名。

  譚烈飛表示,在編纂《北京地名志》時,也會記述有關歷史傳說和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包括地名的由來、演變等”,同時也會體現(xiàn)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

  對于因為歷史原因和演變而出現(xiàn)的一些帶有侮辱性、歧視性的地名,處理時也會尊重歷史,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有關規(guī)定和要求進行記錄,“編寫地方志就是要如實記錄,寓觀點于資料記述之中。”他說。

  至于《北京地名標準詞典》的編寫,則會側(cè)重本身的定義,與《北京地名志》最大的區(qū)別是比較規(guī)范,“不會68萬都寫進去,建制肯定是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以上的,以及一些有影響的胡同村落等”,譚烈飛說,具體內(nèi)容則包括標注音、詞本身的含義和地理位置等。

  ■ 揭秘

  北京地名都是怎么來的?

  “地名其實是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孫冬虎說,流傳至今的地名必然受到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其基本方面包括語言發(fā)展、地理環(huán)境、社會生活以及歷史變遷等。

  很多地名體現(xiàn)著京腔京韻

  孫冬虎說,地名最初就是通過口口相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語音發(fā)揮交際作用,北京地名有很多都體現(xiàn)著京腔京韻。

  比如前門大柵欄,其實是按口語習慣讀作“大石欄兒”,經(jīng)常令外地游客感到奇怪。追根溯源,其實是因為明代永樂初年,為改變城區(qū)邊緣與城外人口稀 少的蕭條景象,在各城門以及鐘鼓樓等處,建起了一批鋪房和店房,以招徠民眾居住或商人囤聚貨物,這些房屋統(tǒng)稱為“廊房”,如今的大柵欄實際上是廊房四條。

  到了乾隆年間,開始在外城設置防衛(wèi)性質(zhì)的柵欄,所以寫法逐漸采用了如今的“大柵欄”,讀音卻沿用了方言。

  保留有古代語音的地名

  打磨廠:“磨”讀輕聲而非二聲

  雨兒胡同:“兒”字不必讀成兒化音。

  魯谷:清末《光緒順天府志》中,寫作魯古村。

  螞蜋胡同:螞蜋是蜻蜓的意思,屬于北京或者北方方言

  排子胡同:pai讀三聲,排子是大板車的意思,屬于北京或者北方方言

  紗絡胡同:元代稱為沙剌市,語源是蒙古語,清代稱作沙拉胡同

  案板章胡同:清代稱為昂邦章京胡同,是滿語子爵的意思。

  某些地名可上溯到先秦

  孫冬虎介紹,北京某些地名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有些至今還保留著早期的名稱,比如薊門橋中的“薊”字,便可上溯至“帝堯之后于薊”的記載,是西周初年一個封國的名稱,也是北京見于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地名之一。

  還有一些與歷史環(huán)境有關,比如清代將部分八旗士兵安置在了遠離繁華都市的郊區(qū)軍營,是為了防止他們由于京城生活的舒適安逸而消磨斗志、進而失掉 滿族入關前金戈鐵馬的雄風,所以在頤和園、圓明園等海淀諸園以及香山的外圍,有圓明園八旗護軍營、負責靜宜園(香山)日常守衛(wèi)的左右翼健銳營。

  記錄歷史事件或者人文環(huán)境

  南湖渠:在朝陽區(qū)北四環(huán)東路北側(cè)、機場路一帶,始于元朝時的“湖渠村”,在北小河畔,地勢低洼,雨季河水泛濫時容易沖出淺湖或者溝渠。

  廂紅旗:香山公園東南、西五環(huán)路外側(cè),是清代健銳營右翼鑲紅旗營地,稱為村落后,可能為了簡省筆畫,用同音字廂代替了鑲。

  火器營:乾隆三十五年修建外火器營房的舊址

  船營:乾隆十五年在昆明湖指導香山健銳士兵學習水戰(zhàn)的福建水兵居住地

  南苑:元明清三朝皇家御苑,有舊宮、瀛海莊、亦莊等。

  部分街巷因商業(yè)發(fā)達得名

  孫冬虎介紹,北京有許多街巷是因為商業(yè)發(fā)達得名,比如推車賣煤的在煤市口,賣陶器的在缸市口,以及羊肉胡同、笤帚胡同、車營兒等。

  如今文玩聚集地琉璃廠,則是始于元代在這里建立的小型琉璃瓦窯,明永樂還成為了北京市儲備木植磚瓦的“大五廠”之一。

  也有一些地名功能隨著歷史進程在演變,例如菜市口是作為“秋后問斬”犯人們的刑場而被熟知,然而在明代,這里可是熱鬧的菜市場。

  反映一定時間的社會生活

  琉璃廠:最早是元代設立的小型琉璃瓦窯,清代隨著《四庫全書》編修而成為北京古舊書籍、玉器、古玩的集散地與士人聚集中心。

  潘家河沿:在黑窯廠北面,是以當年皇城護城河泄出的河渠路線命名。

  竹竿胡同:位于朝陽門內(nèi)大街,明代是思誠坊的“鑄鍋巷”,清乾隆年間叫“竹竿巷胡同”,1965年簡化為此名。

  北京部分趣味地名

  騷子營

  也是因為曾經(jīng)是蒙古兵軍營而得名——當時漢人鄙視蒙古兵,喊他們騷韃子。

  奶子房

  位于崔各莊鄉(xiāng)的奶子房,其實前面應該加個“馬”,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元朝時蒙古軍隊在此養(yǎng)馬,因為蒙古人好喝馬奶和馬奶酒,此地從而得名“馬奶子房”,然后清末民初還發(fā)展成了馬奶子東村和馬奶子西村,然后就逐漸簡稱為奶子房。

  酒仙橋

  壩河原本有座石橋,落成時無人敢走,最后有一位推車老漢輕松上橋,還把車上拉著的美酒灑到了河里,眾皆以為是酒仙,以此為橋命名。

  長椿街

  長椿街本叫“象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象,用他們來搬運物品,拉車。于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yǎng)大象的府邸。但是后來由于馴養(yǎng)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yǎng)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后改為長椿街。

  簋街

  當年因生產(chǎn)棺材得名鬼街,后來逐步發(fā)展成了麻小一條街,名字也由鬼變簋,簋字有餐具的意思。

  呼家樓

  大北窯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樓”,此處有一呼姓財主,蓋了樓(也就2層),高高地俯視低矮的民居,久之成為附近的地標。被過往行人稱為“呼家樓”。

  亮馬河

  東直門外有條小河,遠來客商的馬車隊來到這里,經(jīng)常在河里給風塵仆仆的馬匹洗刷,洗完的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體,故名“晾馬河”,時間長了,就叫成“亮馬河”了。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