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CEO、一點資訊董事長劉爽
北京10月22日電,在18日上午召開的第十六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鳳凰網CEO、一點資訊董事長劉爽進行了主題演講。
演講中,劉爽提出,雖然算法是由頂級的工程師構建的,但內容從業人員,優秀的編輯,肯定也要介入到算法優化過程中,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算法的局限帶來的標題黨和獲取信息孤島化的現象,以及導致我們出現視野狹窄和觀點偏狹等等問題。
在劉爽看來,應該真正讓算法承擔起媒體的責任,避免基于那些人性弱點,以純點擊驅動對稀缺的注意力進行不負媒體責任,不計社會成本的掠奪性的挖掘,這樣惡性循環帶來的低質流量增長和資本的跟風吹捧并不可持續。
劉爽表示,相信只有讓算法融入人文的情懷,肩負媒體的責任,才能使網民的閱讀擺脫垃圾式毒癮式的體驗,從而進入真正的價值閱讀。
以下是劉爽在第十六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媒體伙伴:
大家上午好!
非常榮幸能來到“爽爽的貴陽”,在第十六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做主旨發言。我想利用下面的時間,講一講鳳凰網十年來在網絡媒體領域的實踐、算法上的探索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媒體堅守。
鳳凰網的十年探索
在2005年以前,鳳凰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媒體官網。10年前,我剛來時,鳳凰網的域名是www.phoenixtv.com 。作為一個“海歸”,我自己在拼寫時都經常弄錯,后將其改為www.ifeng.com 。這一域名也生動顯示了傳統媒體在網絡規律上認知的差異。
鳳凰網的第一個跨越是從媒體官網到新聞門戶的轉型,這是在2006年。2009年,我們開始介入資本市場,2011年在美國成功上市。而在今天,鳳凰網PC端的日活用戶已經接近5000萬,穩居門戶前三。鳳凰移動客戶端加之我們控股的一點資訊APP,在移動平臺上流量接近7500萬。
鳳凰網是在“強敵”林立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接手鳳凰的時候,新浪等四大門戶已經上市。我們是傳統媒體(鳳凰衛視)辦網站的一個特殊探索,特別值得分享的是——我們在10年的發展中,沒有依靠母公司的現金資助,靠自己的力量滾動發展,每一年都有贏利。我們也是傳統強勢媒體分拆新媒體業務海外上市的全球首例。
回顧過去的十年,門戶格局已定,我所非常敬佩的老大哥陳彤所確立海量快速的門戶發展模式,已經深深植根于中國互聯網,在這樣的大勢下,鳳凰依然能夠異軍突起,脫穎而出,我想首先得益于我們堅持了差異化的定位和媒體氣質的堅守。
我們的價值觀,可用這么幾個字來概括:中華情懷,這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全球視野,我們希望以開放的視野看世界,同時又把中國放在全球的維度來審視;包容開放,我們希望在法律法規政策許可下,盡量包容不同的觀點;進步力量,我們要當仁不讓的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步力量。
我們的氣質可以用這幾個字來概括:有風骨,我們要大力的弘揚真善美,勇敢的揭露假惡丑,這是我們的風骨;敢擔當,就是我們要真正的抵御庸俗媚俗惡俗的誘惑,抵御那些垃圾流量,在媒體的責任上有所擔當和秉持;真性情,指的是在涉及到重大的國家利益,比如說南海爭端,保衛釣魚島,反臺獨,反占中,反疆獨等等的核心問題上,鳳凰要當仁不讓的捍衛我們的國家利益,亮出我們的立場,秀出我們的性情;有溫度,作為一個媒體,我們要有人文情懷,我們要悲天憫人,我們要全心全意的去關心弱勢群體,去守護公平正義,我想正是因為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守,和多年來對我們媒體氣質的傳承,才確保了鳳凰網在同質化的網絡競爭下能卓然不群,脫穎而出。
我們的使命是通過對老百姓知情權、話語權的捍衛,來取得影響力和公信力,給全球華語網民以快樂和力量。大家都在談影響力,然而沒有公信力就沒有影響力,所以公信力的打造,首先必須要遵守新聞的規律。坦率的說,這是一個挑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新聞規律的遵守一直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在過去的10年里,我們做了很多策劃,打造了很多品牌欄目,我們希望用優質品質的內容,去喚醒正能量和真情懷。比如政能亮,這是我們與國務院合作的一個欄目,有計劃、有節奏的刊登政策方面的文章,這彰顯了國家政務公開的努力。這個欄目,每天有3萬點擊,這對于政府信息披露的文章來說,點擊量是驚人的。還有我們在商業網站中,率先在網絡黃金版面,每天推出傳遞溫暖和真善美,守望相助,見義勇為的暖新聞并使其欄目化。這樣的文章每天有30萬點擊,一年來已經積累了3億點擊,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應。
以鳳凰新聞和一點資訊兩個客戶端,搶占移動資訊的入口
通過10年的探索,我們奠定了中國互聯網門戶的領軍地位。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從PC向移動互聯網迅速轉移,所以我們下一個挑戰是占領移動互聯網的資訊入口,這個入口我們定義為鳳凰網的珠穆朗瑪峰。為此,我們采用了“雙輪驅動”的方式發力。依仗鳳凰新聞客戶端、一點資訊兩個產品,從南坡和北坡雙向向珠峰發起沖擊,希望會師峰頂。
第一個產品是鳳凰客戶端。它秉承了鳳凰PC的氣質,和新聞權威發布的實力。在重大事件上強勢發聲。同時,我們引進算法,做到“頭尾”結合,也就是頭部內容與長尾內容的結合。特別是自媒體平臺“鳳凰號”的發力,目前鳳凰號上的自媒體已經超過20萬個,集中在31個領域。因為在自媒體時代,在移動互聯網上,大家閱讀的內容60%來自媒體,所以鳳凰網希望通過這個平臺集結中國最優秀的自媒體,為大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
另外一個產品就是一點資訊。這是鳳凰控股的一個資訊APP。因為不同的人在這個平臺上定制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強調這個產品是“私人定制+價值閱讀”。可以說,這個產品集納了幾個產品特色——包括搜索、瀏覽器、門戶網站、導航。它的一個特點就是海量內容,包括文字、圖片、音頻,有大量的自媒體進駐,每天這個平臺上集納的資訊超過30萬篇。我們還有非常嚴格的內容審核制度,確保我們所提供的內容是干凈的、純潔的。
一點資訊對內容的分發有兩個特點:精準與快速。我們可以根據用戶所在的地點、場景、時間,用戶使用的手機型號,用戶的個人信息,以及用戶在APP上的瀏覽、點擊、停留時長、轉發、評論,以及訂閱、搜索等行為,為用戶畫出精準的畫像,進而推送“懂你”的信息。特別要強調的是,我們可以通過“搜索+訂閱”,讓用戶主動表達他的興趣——比如你可以訂閱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頻道,也可以訂閱貴州美食“戀愛豆腐果”頻道。
簡而言之,一點資訊的誕生,就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火藥和指南針。所謂火藥是指我們的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關鍵字和定制頻道,把自己沉睡的碎片化的興趣點燃。他可以在自己個性化定制的頻道里,每天看到這個領域最新的內容。如果沒有關鍵詞定制頻道的技術,他想獲取這些感興趣的內容,會非常沒有效率。同樣對于那些在長尾領域有深厚積累的創作者,由于我們能夠把優質內容,向指南針一樣精準的匹配給他所潛在的長尾領域的讀者,他才有動機,有動力繼續創作,所以這也是一種激發作者創作熱情的火藥。我想這種火藥和指南針效應,就是我們在內容編輯和內容分發方面美妙的化學反應。
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通過編輯讓算法更閃亮
下面,重點談一下在人工智能時代,鳳凰對媒體責任與算法驅動關系的思考。
最近有一本以色列作家的暢銷書,特別火爆,叫做《人類的簡史》,他馬上還要出一本新書叫《明天的簡史》。書中有一個離經叛道的觀點,就是算法將使人類的自由意志終結。他認為未來人們將改變文藝復興以來,在人文主義浪潮下,聽從內心召喚,在意內心感覺,依據內心進行判斷的做法,將轉變為更多的依賴于算法,聽從算法的召喚,來做生活與工作中的重大決定。
因為人們每天都把自己的行為以數據的形式上傳,并把這些數據跟朋友分享。你的硬件設備里儲備了大量你每天的行為,算法會根據這些行為,進行分析,最后算法可能比你自己還了解你。以至于人類未來也許像找對象這類事情,不僅不用聽父母親戚的勸告,連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不聽,人工算法能進行最好的匹配,會告訴你應該選擇誰。
這個書里他舉了安吉麗娜茱莉的例子,她通過算法很早就決定要進行乳腺切除,避免乳腺癌,因為算法掌握了她們的家族在乳腺癌疾病方面的大數據。還有俄羅斯的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他和算法聯手擊敗了單純依賴算法的電腦。
算法終結人類自由意志這個判斷,我個人覺得雖深刻,但片面。因為算法首先是由人創造的,人可以選擇是不是依賴于算法。
我們再看一下算法編輯是怎樣工作的,它會不會取代人工編輯呢?它是一套程序,根據文章的點擊進行系統的運算、篩選和推薦,他的工作狀態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工作。
它沒有情緒,不會生氣,永遠是一絲不茍、不遺余力的,永遠是通過海量運算,找到具備“最大點擊量”的文章。也正因為算法編輯如此超常的勤勉、理性,甚至冰冷,我覺得算法會有三個陷阱,需要責任媒體格外的審慎規避:
第一, 避免“標題抓眼球”這一算法點擊推薦模式,帶來的閱讀的淺薄化甚至低俗化。
讀某些客戶端,常有這樣的體驗,標題很精彩,但點開了就那么回事,甚至有時像吃了死蒼蠅。之所以有這樣的體驗,是因為我們海量數據的運算是基于點擊,有無窮多的讀者是因為非常聳動的標題被吸引過去了,看了以后立刻走人,雖然他個人的體驗很不愉快,但他點擊這個行為留下來了,又被算法捕捉到,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多的人被吸引,它也會給這個新聞更多的權重,更會被推薦開去,這嚴重影響了閱讀的體驗。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有責任的人工智能公司不但要看點擊量,還要根據很多其它指標,比如停留時長、轉發分享、收藏評論等指標來確定文章的推薦權重。同樣,我們還要看文章稿源的質量、看用戶市場,來最終評定文章的質量。這樣,才能避免我們閱讀庸俗、低俗的內容出現。
第二,避免“千人千面”的算法帶來我們個體的信息孤島化。
在“千人千面”的算法閱讀下,尤其是用戶的興趣圖譜被繪制得越來越精細,我們可以敏銳地捕捉到用戶非常細小的興趣需求。比如,我對二戰東線戰場的熱愛,比如我對人類歷史上各類坦克裝備的酷愛等。如果我們不能在人的共性閱讀和個性閱讀、人的時間敏感度、新聞和非時間敏感度信息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話,久而久之,我的屏幕基本會充斥二戰的東線戰場的歷史、各類坦克的信息,這就出現了我說的信息孤島化。
同時,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影響國計民生的經濟政策改變等,可能在我的屏幕上沒有適當的權重的體現。這個結果將非常局限于我個人的興趣,久而久之,我也漸漸地把APP變成一個純個人消遣的閱讀器。
所以,我們的算法要如何在時間敏感性的高質量新聞與個人的興趣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以及如何在你的潛在興趣,大家共性興趣,和你個人的興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適時的、恰當的,并且以不同的在他可能潛在的興趣和共性的興趣去撩撥他、去刺激他,避免他陷入過于窄小的個人興趣,這也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第三個,避免單純海量點擊驅動的算法推薦帶來視野和視角的狹隘。
算法雖然標榜“千人千面”,但在這個所謂“千面”的領域里,每一個垂直領域,我們文章推薦的邏輯,基本上是靠海量的點擊、分享。
所以,這里面還有一個假設,我們的推薦一定是這個領域里被廣泛閱讀、廣泛分享的作品。這類閱讀的作品,一類可能是基于事實陳述,主觀因素很少;另一類可能是觀點的呈現,當然很主觀了。這樣的話,就可能會出現一個陷阱——我們推薦的是大眾、甚至是庸眾一致叫好的高點擊作品,但不一定是你所在的那個圈層所高度認可的。
比如說王寶強案,雖然是一個娛樂事件,但是主流觀點肯定也是同情王寶強,貶低那對男女。再比如中日釣魚島的矛盾,關于中日關系的省思,可能多數也是同仇敵愾,民族主義情緒血脈噴張。
再比如說轉基因案。關于轉基因,實際上有不同觀點鮮明對立,但由于民粹主義的盛行,有大量陰謀論,反轉基因的觀點在網上獲得巨大的點擊,如果僅僅基于網絡點擊,你會獲得大量的關于反轉基因的推薦文章,那些理性的科學家和政府在這方面澄清解釋的文章,你根本看不到。
所以在輿論場如果僅僅依賴點擊來推薦,你很可能只會收獲大量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文章,往往看不到關于焦點問題各方立場的全貌,也看不到一些比較冷靜理性,有見地,但點擊量不大的高質量文章,這是非常大的遺憾,這是算法唯點擊扒取帶來的非常大的遺憾。
于是久而久之,在你的屏幕上顯示的文章,基本上是非常大眾化的,是你不去閱讀,也大概知道的一些觀點信息和立場。讀得久了,你會覺得比較反智,沒有太多的價值養分,所以也會使我們這樣的產品在高端人群里,在嚴肅人群里,在有意識探索不同觀點的人的圈層里喪失市場。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還愿意看微博,看微信朋友圈,因為里面推薦的雖然也是熱點文章,但都是你所欣賞的好友幫你過濾過的,他像一個總編輯,把這些熱點文章幫你進行了篩選。
而這個篩選能力,坦率地說,算法目前還在追趕,因為這包括了對立場觀點的篩選,對語言風格的篩選,對文字質量的篩選,這里面有很多細微的個人感受,這不是目前算法能夠達到的。
所以我認為算法非但不能使人類的自由意志終結,恰恰相反,需要我們把人文情懷,媒體基因以及編輯對用戶,對內容消費的深刻洞察融入算法,這些反而能使算法更加閃亮,更能產生奇妙的chemistry。
打高爾夫的都知道,球中間的位置叫甜點,揮桿時只有擊中甜點,球才會飛得又直又遠。當然在算法和媒體基因下,編輯與算法結合部的甜點在哪里,這需要我們不懈的探索。有鳳凰深厚的媒體沉淀,有一點一流的算法團隊,我們對這種探索充滿期待和信心。
我們處在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對于技術未來的不可知性,人類一定要心懷謙卑。但同時,正是由于這種對技術的崇拜,我們更要特別當心被技術劫持。
我們看看喬布斯和他的蘋果,他真正的技術突破,其實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基于他對人性、對人類的需求,以及對人們面對銷售內容和習慣的深刻洞察,因此才有他的觸屏和他的硬件軟件合一的變革,所以我們在這個算法驅動的時代,我們應該不忘初心,以人為本,秉承人文的情懷,讓冰冷的科技散發出人性的溫度,真正讓高科技來照亮我們的生活;谶@個邏輯,算法也是一樣。
雖然算法是由我們頂級的工程師構建的,但我們的內容從業人員,我們優秀的編輯,肯定也要介入到算法優化過程中,這樣才能真正避免算法的局限帶來的標題黨和獲取信息孤島化的現象,以及導致我們出現視野狹窄和觀點偏狹等等問題。
我們應該真正讓算法承擔起媒體的責任,避免基于那些人性弱點,以純點擊驅動對稀缺的注意力進行不負媒體責任,不計社會成本的掠奪性的挖掘,這樣惡性循環帶來的低質流量增長和資本的跟風吹捧并不可持續。
我們相信只有讓算法融入人文的情懷,肩負媒體的責任,才能使網民的閱讀擺脫垃圾式毒癮式的體驗,從而進入真正的價值閱讀,也就是說,體現我們鳳凰和一點資訊追求的有品、有料、有趣、有用的閱讀體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