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試首利]北京前三季度技術出口成交總額達524.8億元
-----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一周年創新成果系列報道
“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一年多以來,北京市科委通過推動技術‘引進來’與‘走出去’、建設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國際技術轉移、科技條件資源開放共享、眾創空間國際化發展等措施落實相關政策。實現今年1-9月份,北京市技術出口合同成交額524.8億元,政策實施切實為科技領域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北京市科委高新技術產業化處副處長施輝陽告訴記者。
據施輝陽介紹,2016年1-9月,科技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682.8億元,增速達10.9%。從技術出口角度講,1-9月份,北京市技術出口合同806項,成交額524.8億元,其中,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合同103項,成交額198.8億元,占出口技術合同成交額的37.9%。那么,北京市科委是如何落實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的?政策實施給北京科技領域企業帶來了哪些實惠?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共建“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推動技術“引進來”、“走出去”
“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北京市科委與海淀區政府簽署共建協議,在北京中關村西區共建的,2012年開始籌劃,2013年掛牌成立。至今已有3年多的發展歷程。截至目前,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新增多家服務機構,以及40家創新創業企業,入駐機構共計近150家,中心與30多個國家的200多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黃平告訴記者。
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資料圖)
據了解,中國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通過“線上信息對接+線下專業服務”模式,開拓了國際市場。施輝陽告訴記者“由中心承辦的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自2011年開始成功舉辦5屆,吸引美國、加拿大、意大利、韓國、以色列等世界60多個國家參加,開展5000多項跨國技術對接,達成意向1100余項。今年11月15-17日,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同時,中心還組織了近60場對接活動、路演活動、專家研討會等,包括“中國高校國際技術轉移論壇”、“硅谷代表團中國行”、“中英農業論壇”、“創新·模式·資本——科技創新服務論壇”,互聯網+智慧能源產業國際交流會、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中國網絡安全大會等活動,服務機構和企業1000余家次。
打造“首都科技條件平臺” 促進首都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據了解,市科委結合北京地區科研設施與一起開放服務的特點,建立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截至目前,平臺共促進首都地區768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價值216億元,4.14萬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整合了645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促進其轉移轉化,聚集了10962位專家,產生了16377項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
“同時,市科委鼓勵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機構,符合條件機構可享受‘外資研發機構采購國產設備按規定享受相關稅收優惠、跨國公司總部在京設立的地區總部及其研發機構自建或購買辦公用房的享受一次性補助’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市科委將加強平臺建設,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在京設立研發中心。”施輝陽告訴千龍網記者。
據施輝陽介紹,截至2016年10月15日,市科委累計認定包括默沙東研發(中國)有限公司、戴姆勒大中華區投資有限公司等外商自建研發機構57家,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中外合資共建研發機構22家。其中研發機構的投資主體為世界500強的外資企業15家。
成立“首都創新大聯盟” 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北京市科委還發起成立了首都創新大聯盟,由116家聯盟成員構成,成員單位9000余家,其中三成聯盟成員吸納了跨國公司成員單位,引導約200家跨國公司參與北京創新,2015年,相關聯盟成員已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40個國家開展了不同層次的合作項目近180項。”施輝陽告訴記者。
據施輝陽介紹,針對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重大戰略,首都創新大聯盟已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28個國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131項,通過制定國際標準,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22家產業聯盟共制定國際標準143項,2015年新增國際標準27項。
此外,北京市科委還成立了北京眾創空間聯盟,搭建了創業者與創新創業要素的對接平臺。目前北京市眾創空間近200余家,各類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服務機構150余家,服務創業企業超過2萬家。目前,中關村發展集團、天使匯、啟迪之星等超過1/3的北京市眾創空間,各類孵化器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同時以微軟、畢馬威等一批跨國公司和國外機構也在京設立孵化器。其中,中關村創業大街孵化項目逾600個,其中逾350個獲得融資,會客大廳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服務,累計完成服務2114項。
政府發放“創新券”鼓勵小微企業創新發展
記者了解到,2015年1月12日,北京市財政局牽頭與市科委還共同組織實施了科技創新券制度,創新券主要用于鼓勵北京市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充分利用北京地區開放實驗室的資源開展研發活動和科技創新,由政府發放。小微企業及創業團隊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購買科研活動時使用。
“截至2016年6月,有近2萬家企業享受平臺各類服務,合同額達59.25億元,實現額已達31.98億元。目前已有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4家單位的566家實驗室參與到創新券接收工作中來,有67家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服務機構成為推薦機構,共支持近1500家小微企業、百家創業團隊的創新創業活動。”施輝陽告訴記者。
施輝陽表示,“下一步,北京市科委將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按照北京“四個中心”的定位要求,促進首都科技資源向全球開放共享,鼓勵北京企業服務國際市場,促進國際技術轉移和交流合作,吸引跨國公司在京設立研發機構,落地北京,鼓勵海外人才來京創新創業,努力營造有利于科技服務業擴大開放的新環境,更好的融入全球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