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培智胡同15號“老北京”們的新年心愿

2017-01-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

“現在胡同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胡同15號院,66歲的張惠慶快人快語,“不過,我提個建議,有面子,也要有里子,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一下院子里的環境?”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前門附近這座至少已有150年歷史的大雜院。院子里加建了幾間房子,加上雨棚、電線、花架和花盆,顯得有些擁擠和凌 亂。這里常年住著8戶人家,人口最多時有30多人,如今孩子們長大后已搬出去、住進新房,現在常住的只有17人了,多是退休的老人。

    近年來,伴隨政府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煤改電、架空線入地,變化悄然在胡同里發生:公共廁所得到修繕,路面更加平整,墻上貼了灰磚,有的還有精美的磚雕。

    幾位鄰居聽說來了記者,紛紛走進來,張惠慶住的南房頓時顯得有些擁擠。

    “這個院子幾十年里變化不大。”64歲的劉秀云在院子里住了35年,“去年,我們接待了一批大學生,好像是進行社會實踐,來了好幾次,提了個院子改造方案,我們還簽了字,但后來就沒音了。”

    劉秀云的話題,引起“老北京”們強烈共鳴。

      1月23日,一群白鴿從培智胡同15號院上空飛過。

    “現在胡同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胡同15號院,66歲的張惠慶快人快語,“不過,我提個建議,有面子,也要有里子,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一下院子里的環境?”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前門附近這座至少已有150年歷 史的大雜院。院子里加建了幾間房子,加上雨棚、電線、花架和花盆,顯得有些擁擠和凌亂。這里常年住著8戶人家,人口最多時有30多人,如今孩子們長大后已 搬出去、住進新房,現在常住的只有17人了,多是退休的老人。

    近年來,伴隨政府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煤改電、架空線入地,變化悄然在胡同里發生:公共廁所得到修繕,路面更加平整,墻上貼了灰磚,有的還有精美的磚雕。

“我拿給你們看看。”張惠慶起身走進里屋,拿出一本彩色打印并裝訂的冊子——《培智胡同15號院落環境改善申請》。封面上,是8戶居民的簽名,時間是“2016年7月24日”。

    “這上面集中了大家關于下水改造、墻面貼磚、門窗更換等方面的訴求和意見。”59歲的“老北京”王鐵嶺接過話題說,“雖然到現在都沒有音訊,但我們始終對這個方案充滿期待。”

    “為什么我們那么期待改善?”56歲的馮文魁帶記者來到院子當中,地面中間一處明顯凹陷,東房外的廚房墻上有一處約20厘米長的裂縫,“院子最大的問題是地面沉降。”

    寒冬時節,室外氣溫低至零下,記者用隨身帶的溫度計測量走訪的幾戶人家,室內氣溫20攝氏度左右。在張惠慶家,記者坐在小凳子上,背靠的電暖器有些燙。

    “前些年煤改電,都裝了電暖氣。我家里還有兩套取暖系統,一套是水暖,一套是空調。”老張話里透著點“驕傲”。

      1月23日,92歲的劉燕英老人在院門口曬太陽。

    “現在胡同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胡同15號院,66歲的張惠慶快人快語,“不過,我提個建議,有面子,也要有里子,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一下院子里的環境?”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前門附近這座至少已有150年歷 史的大雜院。院子里加建了幾間房子,加上雨棚、電線、花架和花盆,顯得有些擁擠和凌亂。這里常年住著8戶人家,人口最多時有30多人,如今孩子們長大后已 搬出去、住進新房,現在常住的只有17人了,多是退休的老人。

    近年來,伴隨政府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煤改電、架空線入地,變化悄然在胡同里發生:公共廁所得到修繕,路面更加平整,墻上貼了灰磚,有的還有精美的磚雕。

“我這房子,是2008年房管所重新蓋的。你看這墻,以前是碎磚頭,現在是整磚,保暖還湊合。”馮文魁干過6年電工、20多年鉗工,這幾年從石景 山區的樓房搬回15號院,照顧年逾8旬的老母親,母子倆住在不大的東房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燒蜂窩煤,幾分錢一塊,后來一塊多錢,2009年這里煤改 電了。”

    房子雖小,卻充滿生機:房間桌子和廚房架子上,擺放著一盆盆綠植:仙人掌、虎皮蘭、君子蘭……竟有36盆。

    “都說故土難離,老年人都有難以割舍的胡同情結。”回憶起兒時時光,老馮不由感慨萬千,“那時候熱鬧,誰家有臺黑白電視,就搬到院子里,大家一起看;逢年過節,一家家拜年。現在大家關系都很好,不過沒有以前那么親了……”

    從小在胡同里長大,馮文魁不習慣現在胡同的嘈雜:“一些房子租給搞餐飲、娛樂、住宿經營的了。”

    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文化悠久……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位于北京中軸線附近的大柵欄街道歷來游人眾多,飯店、旅館等也比較多。

    “胡同就應該是安靜的,希望能‘靜’下來。”馮文魁說,胡同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個安安靜靜的環境。

      56歲的馮文魁幾年前從石景山區的樓房搬回15號院,照顧年逾8旬的老母親(2016年12月25日攝)。

    “現在胡同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胡同15號院,66歲的張惠慶快人快語,“不過,我提個建議,有面子,也要有里子,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一下院子里的環境?”

    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前門附近這座至少已有150年歷 史的大雜院。院子里加建了幾間房子,加上雨棚、電線、花架和花盆,顯得有些擁擠和凌亂。這里常年住著8戶人家,人口最多時有30多人,如今孩子們長大后已 搬出去、住進新房,現在常住的只有17人了,多是退休的老人。

    近年來,伴隨政府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煤改電、架空線入地,變化悄然在胡同里發生:公共廁所得到修繕,路面更加平整,墻上貼了灰磚,有的還有精美的磚雕。

“現在送快遞和外賣的太多,有的電動車開得太快,在馬路上橫沖直撞,在胡同里來回穿梭。”他說,“聽說一些胡同采取了‘準物業’的管理方式,變得安靜有序,我們也希望能這樣。”

    培智胡同所在的石頭社區,有一個老街坊樂園和助老服務隊。老馮提出一個小小的“抗議”:“助老服務隊每次有活動慰問老頭老太太,慰問的都是孤寡老人,也希望以后來慰問一下我們。”

    “七七事變,我12歲,1949年解放,我24歲。”92歲的劉燕英老人,仍然思維清晰,“共產黨好啊,現在國家強大了,老百姓也幸福。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心情舒暢,自找快樂。”

    “我的期望?”劉秀云從一家企業退休已有十多年,退休金年年漲,從最初每個月1300元左右漲到了現在3300多元:“胡同里停車現在是個大問題。你看看,多少車馬路邊上隨便停?不知能不能弄個停車場?”

    張惠慶的老伴孟慶霞接過話茬補充:“是啊,有的人一家有兩輛車,把資源都占用了。”

    培智胡同北邊不遠,有條楊梅竹斜街,過去幾年時間里,有幾百戶居民通過疏解搬走,住上了樓房,這讓15號院不少“老北京”很是羨慕。

    “北京市正在進行老舊城區改造,核心區能不能讓更多想搬走的人搬遷上樓?”張惠慶說。

    幾位“老北京”表示,如果政府對大柵欄街道進行全面改造,讓居民搬遷上樓,即便遠一點,如果配套齊全、交通方便,不少人是愿意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