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近300樂舞文物帶你穿越周秦漢唐

2017-04-2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4月28日,觀眾欣賞五代時期的吹奏人物畫像磚。

       大氣的青銅編鐘、形態各異的百戲俑、精致的三彩駱駝載樂俑……昨天(28日),“唯寄歌舞寓長安——陜西古代樂舞文物特展”在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正式開展。近300件陜西出土的文物,帶你穿越回周、秦、漢、唐四個時代,感受不同朝代的樂舞表演藝術風格。

        本次展覽由國家大劇院和陜西省文物局主辦,聯合26家文博單位,歷經 兩年多的時間籌備。近300件稀世樂舞文物中,一級文物約占42%。走進國家大劇院水下廊道的東展廳,就像進入了穿越時光的隧道,本次展覽的四個部分—— 周、秦、漢、唐按順序次第出現在眼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先秦時期的石編磬、青銅編鐘與各式銅鉦,仔細辨認,有的還能清晰地看見銅鐘上的銘文。陳列區中, 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一組8只青銅鐘組成的編鐘高高懸掛,這是從陜西省韓城市梁帶村西周墓中出土的青銅編鐘,反映著公元前11世紀至前700余年的禮樂文明。

        古都長安(今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漢代以后絲綢之路的誕生則為陜 西的樂舞文化發展賦予少數民族文化的印記。展區中,唐代文物三彩駱駝載樂俑就吸引了不少觀展者的注意:在駱駝背上邊歌邊舞的舞者身著漢族衣冠,使用的笛 子、琵琶等多種樂器中卻有不少來自西域。“這表現的是流行于唐代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就是胡漢文化融合后的新舞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 介紹道。

        據悉,本展覽是國內首個以陜西古代樂舞為主題的文物展覽,也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系列”展覽之一。展期將持續至7月10日,觀眾只需持一張參觀票即可觀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