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年間,景德鎮御窯作坊里,一批為故宮三大殿定制的龍缸因為品相不好,被砸碎就地掩埋。考古專家近日將一只用碎片拼湊而成的龍缸帶回故宮博物院展示。同時展出的,還有183件套成化瓷器和165件組御窯新出土文物。
明清兩朝,江西景德鎮設御器廠,專為皇家燒造御用瓷。從上世紀8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幾乎不間斷地在這里進行發掘,出土瓷片標本數以噸計。專家介紹,明代對于御窯管理嚴格,絕不允許御用瓷器流入民間,所有瓷器只有入宮和被砸兩種出路。
到底誰能入宮,誰會被砸?故宮專家說:“瓷器非常容易燒造變形,一旦走形肯定會被砸。還有的是因為顏色不夠鮮亮。”也有一些是有“硬傷”。比如展柜里一只碎片拼湊的明成化青花云龍鳳紋盤,看上去造型規整,釉質溫潤,青花發色純正。但如果細看就會發現,盤子內底所繪的五爪龍有一爪畫成了六趾,外壁所繪的五爪龍一爪則變成了四趾。
這回故宮還特意將這些“落選品”的胞兄——宮藏文物一同展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光堯說:“一共展出了183件套成化瓷器,其中76件套為故宮藏品。這也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展示成化瓷器,大部分展品是首次亮相。”
同時展出的,還有165件組御窯新出土文物。2014年以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聯合對御窯遺址進行發掘。王光堯說:“因為瓷器易碎,有些器型可能沒有傳世品,此次出土的部分新器型就具有填補御窯瓷器空白的重要學術意義。”
展廳里,幾片足有五六厘米厚的瓷片疊放著。這些是今年新出土的明正統龍缸碎片。“正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這位皇帝因為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王光堯介紹,一直以來,正統至天順時期,御窯瓷器多不署正規年款,因此,有人稱之為明代御窯瓷器生產史上的“空白期”。此次發掘出土了一批正統至天順時期的瓷器,其中不乏精品。比如一批龍缸碎片可以拼湊數十只完整器,每一只都需要四人才能抬起。初步判斷,這些缸是當年為重修三大殿特別定制的,作用類似于現在大殿外的銅缸,用于盛水防火。
據了解,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門票可免費參觀,展期將持續至2017年2月26日。在齋宮展廳,觀眾還可以通過VR技術,隨心所欲到達考古工地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