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打造科技引領的全球一流網絡媒體

2017-10-21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體: ]

“砥礪奮進,繼往開來”。10月16日,以這8個紅色大字為主題的十九大融媒體專題在新華網上一出現,就立即吸引了全球目光,當天網絡點擊量過億。

  “黨和國家的許多重大方針、政策、活動,新華網都是第一時間權威發布。”新華網董事長田舒斌對上證報記者說。

  作為新華社創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新華網以“傳播中國 報道世界”為己任,以“建設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一流新聞網站和強大實力的互聯網文化企業”為總目標,以“做強新聞網,做特社交網,做優移動互聯網,追蹤物聯網,服務信息化”為發展思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2年至2016年,總資產、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從10.04億元、3.31億元和1.36億元,增至32.83億元、13.61億元和2.8億元。

  永遠把正確引導輿論作為使命

  上市以來,新華網不斷拓展產業邊界,但作為國家通訊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注定了媒體屬性永遠是第一位的。

  相比其他眾多網絡媒體,新華網肩上的擔子更重。作為國家“網上通訊社”,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活動和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國內外重大活動、重要事件、熱點、焦點等都是從這里第一時間權威發布,中國政府網、中國網信網、中國文明網等重要網站也由新華網承建、運維。新華網獨特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鑄就了其核心競爭力。

  田舒斌表示,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要在關鍵時刻發聲定調,提升履職履責能力。全國兩會、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十八屆六中全會、G20杭州峰會、里約奧運會……圍繞這些重大事件重要節點,新華網打造了一大批互聯網化、傳播性強的新媒體產品,有效引領網絡輿論,成為全球網民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網累計編發稿件近6000條,完成直播報道41場,其中12場獨家擔綱唯一文字出口。《部長之聲》系列訪談首期節目移動端訪問量達584萬,社交平臺吸引超過2億網民參與互動,留言超過500萬條。“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累計編發稿件4000余條,制作推出10個大型多媒體融合專題,專題瀏覽量達1800萬。無人機航拍高質量視頻《換個姿勢看報告》訪問量達3200萬,短視頻產品《無人機探秘雄安新區》視頻播放量突破2190萬。

  十九大報道是今年新華網報道任務的重中之重。預熱報道階段,新華網推出了《砥礪奮進的五年》、《喜迎十九大》、《不平凡的九件大事》、《大國外交》、《將改革進行到底》等多個大型多媒體專題。其中,品牌欄目“學習進行時”推出了“十八大以來”系列原創解讀稿件,平均轉載量達500家以上,單篇最高轉載量超過1100家。

  借助傳播業態創新穩居全球百強網站

  10月18日十九大開幕當天,一款名為《你有一封來自大會堂的信》的輕應用產品占領了很多人的手機屏幕。

  這是新華網“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系列公益互動活動的一部分。網友在點贊十九大、書寫美好心愿的同時,還將收到個性化線上首日封、明信片。產品推出7個小時內,互動參與人次就達到6000萬次,接力點贊十九大的網友達到2.7億。在社交平臺上,新華網法人微博“直播十九大”話題閱讀量超過2億,秒拍視頻播放量達1500萬人次。

  這僅是新華網傳播業態創新的一個縮影。田舒斌表示,秉持“讓新聞離你更近”的理念,新華網成功抓住了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等傳播變革趨勢,取得了新的優勢。

  2012年,新華網在全國媒體中率先成立數據新聞部,組建了由數據編輯、可視化設計師、交互工程師等復合型人才組成的專業團隊。數據新聞專欄“用數據傳遞獨特新聞價值”,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力,于2015年獲得“中國新聞名專欄”。

  2015年,新華網組建國內媒體首個新聞無人機隊,開啟網絡新聞“飛行模式”。新華網無人機隊在隨后的一些突發事件報道中嶄露頭角,目前已覆蓋全國31家分公司,形成了體系化力量。在做好新聞的同時,新華網還將無人機業務延伸至多個領域,逐漸向無人機專業飛服業務拓展。

  2016年,新華網依靠中國照片檔案館收藏的1892年以來1000多萬張珍貴照片,推出系列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國家相冊》綜合利用3D特效、動畫模擬、虛擬演播室、數據可視化等技術,實現了技術、藝術與表達主題的融合,一年時間共獲得超過10億播放量,其中“一帶一路”特別節目《大道之行》的播放量更是高達5億,引爆輿論場,成為名副其實的“現象級”作品。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中文新聞網站之一,新華網還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歐洲、北美、亞太傳播運營中心正式運行,“新華炫聞”移動客戶端多語種版不斷豐富,讓新華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有了更堅實的平臺。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等多位國際政要都選擇通過新華網與全球網民在線交流,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新華網的認同和信任。

  由于傳播能力和手段的提升,新華網網站訪問量不斷提升,目前桌面端日均頁面瀏覽量超過1.2億,國際排名位居全球百強網站之列,與全球主要媒體所辦網站交替領先。另外,移動端日均覆蓋人群超過2億,其中“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量超過9700萬,用戶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打造技術領先的互聯網文化企業

  新華網為何在全球有如此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這都得益于實力的提升和技術的創新。”田舒斌說,在互聯網領域,新華網擁有許多領先和獨創技術。

  目前新華網聚合先進云產品及服務形態,構筑混合云生態服務體系,完成新華網云平臺的技術搭建工作。在此基礎上,新華網正在構建新一代網絡技術體系。其中,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炫知”新聞傳播力分析評估系統上市銷售,“新華睿思”政務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即將上線,與阿里合作設立的新華智云公司聚焦文圖信息的智能化處理開展研發。

  數字影視制作和數字視覺藝術技術同樣令業界矚目。該技術將虛擬和現實結合、將計算機技術與視覺藝術融合,創造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給用戶帶來全新沉浸式體驗。“這一技術在哈爾濱、景德鎮、玉溪等地項目進行了運用,均獲得高度評價。”田舒斌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擁有這類創意人才團隊和制作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

  更讓田舒斌引以為豪的是新華網的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我們早在4年前就開始布局,與荷蘭、美國、英國等國的科研機構合作,共同探索傳感器、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目前已取得重要突破,推出了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軟件系統)Star(思達)等,打下了引領傳播形態變革的良好基礎。”

  據了解,新華網研發的“小嘜智能指環”現已面市。該產品是媒體首次將生物傳感等物聯網技術應用于行業領域,能實現人機交換,對疲勞駕駛進行即時檢測和預警。該產品功能還可以向其他領域擴展,比如應用于監測抑郁癥等。

  “互聯網領域中已知的內容遠沒有未知的多,更大的機會永遠在未來。”田舒斌說,新華網旗下的“融媒體未來研究院”即是為此而生。該研究院除了“小嘜智能指環”外,正在開展面向傳媒行業的“智能硬件+機器學習算法+下一代數據傳輸技術”的研發,嘗試在新聞智能無人機傳感集成模塊和電影戲劇評測行業進行應用。

  技術創新為新華網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在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新華網的名次一路前移,從2012年的44位躍升到今年的17位,位居中央重點新聞網站首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016年10月,新華網登陸資本市場,這成為其20年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田舒斌表示,新華網的上市代表著中央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的最新成果,是新華社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大突破。以上市為起點,新華網正式邁入了以全面創新升級為目標的新一輪創業周期,形成了科技、資本、人才和傳媒“四輪驅動”的新局面。新華網在未來的發展中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準確把握文化企業特性,準確把握互聯網發展規律,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加快建設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一流網絡媒體和擁有強大實力的互聯網文化企業,為促進互聯網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網絡強國作出新的貢獻,以優異成績回報社會和投資者。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