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校園合影留念。10月28日,潞河中學舉行150周年紀念活動,海內外校友齊聚校園共慶華誕。
150周年紀念活動當天,方田古校長銅像揭幕;潞河中學校長表示將繼續傳承“人格教育理念”
10月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齊聚潞河中學,為母校150周年華誕獻上自己的祝福。
當天上午,暮秋的清晨雖然有些清冷,但擋不住校友們返校的熱情。不到9點,潞河中學校門口就成了紀念合影的歡樂海洋。各屆校友在走進校園前都要來一張和學校大門的合影。
1969年畢業的孔茂祥說,雖然校門和自己上學那個年代不一樣了,但學校還在,同學、老師們還在,這里就是母校。
校園內,校友們有序地在簽到臺前領取紀念資料,150周年校慶紀念冊帶給大家一大驚喜。
2005年畢業的閆琦拿著這本紀念冊,對著冊子里的校園地標建筑按圖索驥,已經蓋了四個紀念章。“集齊紀念章很有意義,等到200年校慶的時候,這冊子打開就是滿滿的回憶。”
當天的校慶系列活動精彩紛呈,潞河中學校長徐華在慶祝活動上說,“關注生命,促進生命成長,進而成全生命,是150歲的潞河堅守不移的使命,150歲的潞河,因關注人格教育有著輝煌的歷史,也會因傳承人格教育有著輝煌的未來。”
據悉,活動期間舉辦了方田古校長銅像揭幕、中國校園文學館揭牌、北京高占祥文化藝術基金會向潞河中學師生贈書、“花絲鑲嵌技藝,大師進校園”、“師友、校友書畫、攝影作品展及筆會”等活動,邀請知名專家學者、知名校友與海內外校友一起共度潞河中學150歲生日。
活動中,通州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力兵向潞河中學全體師生、員工表示祝賀。他說,潞河中學為國家各個時期、各個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希望潞河中學繼續乘勢而上、勇往直前,把人格教育融入新時代、融入副中心建設發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校友憶
陳佑蘭
就讀時間:1954年-1957年
校園里的文藝氣息影響至今
學校主甬路上,兩位老人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他們手挽著手尋著學校曾經的主教學樓——紅樓的方向走去。
“我們倆就是在紅樓畢業的。”陳佑蘭和老伴都是潞河中學的學生,她記憶中的學校是一片靜美的學習園地,那時候女生和男生不在一起上學,女生在潞南園,男生在北邊。
解放樓、紅樓、潞友樓,這些老樓的名字歷歷在目。陳佑蘭說,在那個青春懵懂的年紀,遇到這樣的好學校是她一生的珍貴禮物,校園里的文化和文藝氣息到現在還影響著她。
“我還記得每天晚上,管我們宿舍的那個老先生會在園子里吹簫。”那時候,老先生的妻子去世了,簫聲寄托了他對妻子的思念。說到這,陳佑蘭眼眶濕潤了,“現在回憶起來真美好,是這一生中最美好的。”
劉才俊
就讀時間:1965年-1966年
學校培養了不怕吃苦的性格
劉才俊的中學時光讓他永生難忘,因為趕上了文化大革命,他的中學只正常上了一年的課就戛然而止,但那一年的時光已經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
“學習氣氛好,當時在紅樓上課,樓上四個班,樓下四個班。”劉才俊說,住在通州縣城的學生不住校,家遠的同學住校。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每個人都很珍惜學習的機會,不管是住校生還是走讀生,都愿意放學后在校園里多待一會。“在協和湖邊讀讀課文、背英語,人很多,那個氣氛很感染人。”
在那個困難時期,學校還組織學生勤工儉學。在土橋磚瓦廠搬過磚、在校園北邊的菜地澆過水、在溫榆河邊挖過樹坑。學習和勞動不分家,讓劉才俊深受影響,他說,“學校培養了他們集體榮譽感和不怕吃苦的性格,在日后的工作中十分受用。”
黃桂萍
就讀時間:1975年-1976年
唐山大地震后操場成臨時教室
潞河中學東門旁的操場曾經是臨時的上課場所。在黃桂萍的記憶里,潞河中學的師生們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積極投入震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她就曾經到潞河醫院幫忙推傷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通州也受到了影響,潞河中學的一些老建筑也在這次大地震中受損。“當時紅樓的頂子有部分脫落了。”黃桂萍說,全校師生自己想辦法修繕。
地震那年她上高二,他們學醫班的學生全部投入到了震后救援中,黃桂萍和同學到潞河醫院幫忙搶救傷員,包扎傷口、推運傷員,一干就是連續幾天。
地震以后,學校怕老樓有危險,學生們有一段時間在操場上課。“籃球架子上綁著黑板,老師就那么扯著嗓子給我們講課。”
肖艷東
就讀時間:1987年-1993年
六年見證潞河中學的變遷
肖艷東帶著閨女一起參加校慶,他走到校友留言板前找到80年代入學的區域,抱起閨女在最高的位置寫下自己的名字。
肖艷東在這里度過了初高中的6年時光,經歷了學校從通縣一中到潞河中學的變遷。“學校名字變了但學習氣氛沒有任何改變。”
這次回校前,同學們拉了一個微信群,只要沒特殊原因的,大家都趕回來為母校慶祝生日。
張躍輝
就讀時間:1994年-2000年
對母校的感恩變成對母校的關注
張躍輝帶著兒子完成了校友簽到,時光荏苒,班里的同學如今早脫了稚氣成為了社會的棟梁,對母校的感恩變成他們對母校的關注。
這次回校前,張躍輝和同學們為學校送了一棵常青樹,他本人也曾給母校捐贈過一間音樂教室。
“學校培育我們讓我們邁好走上社會前的第一步,我們心懷感恩。”張躍輝說,和以前相比,現在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都有很大提升,不變的是學校注重德育和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
■ 潞河中學簡史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始建于1867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建,始稱潞河男塾,后改稱潞河書院。1901年更名協和書院,設有大學和中齋二部,1912年更名華北協和大學。1917年大學部遷到北京城內與匯文大學合并,后組成燕京大學。其中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為私立潞河中學。
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成為公立完全中學,先后歷經河北省通縣中學校、河北省通州一中、北京市通州一中、北京市通縣一中等發展階段,1988年恢復潞河中學校名。
歷經150年風雨歷程,潞河中學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學子,中科院院士黃昆、侯仁之、秦馨菱、音樂家王洛賓、文學大師劉紹棠等都是潞河學子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