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狀況,一年來,北京市教委積極推進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等區域擴優改革,如今,各區通過積極探索不斷推進改革,尤其在培育師資方面,加強輪崗交流、業務培訓,探索靈活的考評機制。
創新交流輪崗模式
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師資源配置是關鍵。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
2016年6月,北京市教委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或工作滿6年的正、副校長和教師,原則上要進行交流輪崗。
政策落實情況如何?據了解,不少區很早就嘗試教師流動,目前已取得不小成果。
東城區采用“機關與基層干部、研修員與學科骨干教師雙向交流輪崗,校際聯盟、新九年一貫制學校、優質資源帶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學區教師培養基地、城鄉一體化交流輪崗”等方式,創新靈活的交流輪崗模式,三年間,實現8013人次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形成了“學校人”向“學區人”“系統人”轉變的“區管校聘”人才管理模式。
延慶區十一學校學區建立了資源和師資共享交流機制,開展學區內城鄉教師交流,實現學區學科教師頂崗任職。截至2017年8月,牽頭學校到成員學校頂崗任職教師22人,成員學校到牽頭學校頂崗任職教師18人。
從“輸血”到“造血”
隨著學區制管理和集團化辦學的不斷探索,北京小學教育集團從強調“輸血”到注重“造血”。集團化辦學的初始階段,總校用“輸血”的方式(外派和輪崗骨干教師)促進分校建設,為了不出現“濃茶變淡茶”的問題,最終將目光投向“造血”上來,探索了四種方式,分別是派遣管理、頂崗教學、掛職影從、互換交流,共派出骨干教師與干部30多人,各分校受培訓教師300多人。
北京育英學校延慶分校以“請進來、走出去”兩種形式,將育英資源輻射到學區所有成員學校。一方面,每學期選派學區不同學科教師,輪流走進育英學校開展短期培訓或脫產研修;另一方面,育英學校骨干教師、學科組長到學區開展各種學科教學和教研活動。
截至2017年8月底,育英學校干部教師到該校指導50余人次,學區受益教師達1800多人次;學區干部教師到育英學校學習研修310余人次。
制度資金保障不可或缺
在探索創新各種模式方法的同時,積極合理的制度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東城區實行的是多元互動考評機制。由主管科室、業務團隊對協作區內部、協作區之間進行多元形式的考評,對認真工作、積極引領的組長校給予評優評先的傾斜,對參與交流的管理人員和教師給予適當補貼,根據協作區述職交流,日常活動開展,加盟校帶動成員校發展等指標內容,對協作區進行整體綁定評價,協作區評價結果作為對學校評價的重要指標。
同時,還建立了專項資金保障機制。東城區教委每年為每個協作區提供發展專項資金40萬,建立對資源輸出學校和教師的經費補償機制,調動其提供優質資源的積極性,以及協作區活動開支、專家勞務等,做到專款專用。
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也出臺一系列獎勵激勵辦法,讓參與改革的人享受“紅利”,包括把教師參與改革項目情況算成分值核算年底績效獎勵;教師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有集團交流經歷的同等情況優先考慮;每年度表彰交流人員等。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系列措施激活了教師參與改革和自我提升的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