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制造”課程受學生熱捧

2017-11-2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2000個名額,1個小時內就被學生搶光了。孩子們搶的并非熱門演出票,而是制作魯班鎖、非遺絹人等三項科學實踐活動的參加名額。本學期,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中新增的人文與歷史類項目,50個主打京味兒和中國制造的項目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在《謎之魯班》課堂上,初中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制作魯班鎖。不少學生是第一次使用中式傳統的鋸、鑿子和銼等工具。“因為平時接觸少,很多孩子一出手就鋸歪了。”一位助教向記者介紹上課情況。

  “原來提起科學活動,我首先想到的是無人機、電腦等現代的科技,中國古代的科學制造只知道四大發明。所以我希望通過開放科學活動,更多了解中國的科技歷史。”一位正在上課的學生說,“以前從來沒有用過鋸和鑿子,渾身都較勁兒。但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覺得應該學會使用這些傳統工具。”

  這堂課上,成功制成魯班鎖的孩子不到一半。授課老師說:“制作魯班鎖,需要各部件嚴絲合縫,學生要用銼一點點兒地找角度。也希望通過這個過程,讓他們體會工匠精神。”

  已經開課的50門“中國制造”課程,都蘊含著科學技術。比如通過制作魯班鎖,學生會學習到基礎榫卯結構、三視圖原理等。

  在《非遺絹人——原來你是穿越千年的“芭比”》課堂上,北師大實驗學校初一學生劉清揚則在筆記中記下:“北京絹人在創新的路上應用了3D打印技術、激光切割和球性關節等,原本制作周期兩三個月的北京絹人生產周期縮短,變得更時尚。”

  “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制作,不僅能了解到中國的非遺項目,更希望啟發他們今后可以成為這些優秀技藝的推廣者,將更多新科技、高科技引入。”授課老師說。

  “今年,僅我們學校就推出了魯班鎖、非遺絹人、香料制作三門‘中國制造’類的課程,明年還將增加金銀錯和楓香染兩門新課。”劉凱說,“還有一些項目也在醞釀中,我們還邀請專門的非遺老師一同研發適合初中生的非遺動手課程。”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明年起,人文與歷史類項目的數量和比例都將繼續提高,以豐富學生的人文歷史知識,開拓眼界視野,希望引領他們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家國情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