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美在新時代”展覽包括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吳冠中、李可染等近現代中國美術大師作品。
中國美術館門口排隊的觀展群眾。
初冬的北京寒氣逼人,但在中國美術館前排成的長隊卻讓人看到了熱愛藝術的“暖意”。“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于11月26日結束展覽,廣大美術愛好者裹著厚大衣,罩著羽絨服和帽子,排起一公里的長隊,站了三個小時,才爭取到最后的觀展機會。在這條“長龍”中,有老人,也有小孩,都自動文明有序地排著隊,眼中滿是對藝術和美的渴望。
如此有創意的展覽、如此有水準的精品,卻只有短短十天的展出,顯然難以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供給不平衡也不充分,大家覺得不過癮、不解渴,呼吁延長展期,讓優質文化產品能擴大供給,讓更多的人能夠親近藝術、欣賞美、發現美。
策展呼應新時代新需求
能吸引觀眾在寒風中排隊觀展,表明這個策劃很成功,展名取得好,直接呼應新時代新需求,既接“天線”又接“地氣”。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談起這個展覽的策劃,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些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變革也發生在文藝領域,“美在新時代”展覽宗旨就是要推動中國美術傳統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理性、辯證地看待傳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的問題,堅定信仰和追求。
這個展覽的藝術品質也極高,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精選近現代名家大師作品200余件套,其中齊白石作品32件,吳冠中作品38件,有媒體評價說,“把壓箱底”的精品都拿出來了。
青年畫家劉波帶著“朝圣”的心態在展廳中觀摩,品味到的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繼承、中西合璧的探索。從晚清趙之謙、何紹基開始,有民初“海派”任伯年、吳昌碩諸家承上啟下,到齊白石、李可染等從傳統中開拓出新路。
“美術為時代存形,為人民書寫,美術的成果也應回歸于大眾之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代大權教授認為,觀眾流連徜徉于美術館高雅的殿堂之中,是因為共享了美術創造的永恒魅力。
優質文化產品讓人心甘情愿去“追”
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劉京晶慕名而來,在“人潮人海”中參觀完展覽后連嘆“震撼”。她說,名家大作薈萃,就算多次被“擠”,就算排隊排到三聯書店也值得,以前只能在畫冊上看到的畫,這次能近距離地親眼欣賞到,“很幸運”。
徐悲鴻的《奔馬》是展覽中最“火”的一幅畫,這是1978年徐悲鴻八駿圖郵票所用的原作,畫作前積聚的觀眾最多。“大師畫的馬就是不一樣,馬腿、鬃毛、馬尾都有騰躍的動感,中西融合的筆墨,很逼真。”大學生觀眾王曦親眼看到畫作后興奮地說,“經典就是經典,有靈性,有穿越時空的感染力,讓人感動。”
“這些經典畫作之所以能打動觀眾,就是因為中國美術的大師和精英無不底蘊深厚,并由深層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激發出弘道精神。”在吳為山看來,無論國畫還是油畫,都體現出正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也表現了中國人親近自然、贊美自然,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文化領域也極為突出,從連夜排隊買話劇《窩頭會館》的戲票,到這次排長隊觀看“美在新時代”典藏精品特展,一方面表明消費者對文化精品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表明優秀文化產品還是稀缺產品,供給不平衡也不充分。北京工商大學藝術傳媒學院副教授何艷相信“精品不會被埋沒”,隨著消費者的審美水平和藝術水準不斷提高,對文化產品的鑒別力越來越強,對藝術品質要求越來越“苛求”,不走心的“大路貨”送票都不愿去看,但對真正優質的文化產品卻心甘情愿地去“追”。文化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消費者對藝術品質的要求,把“苛求”當動力,用心去生產能打動消費者的作品,創作經典,最終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爭取于12月底再次呈現
面對“饑渴”的觀眾,為了讓等候許久的觀眾都能一飽眼福,中國美術館原來每天限流6000人,這次特意加大網上預約和現場疏導,觀眾增加到每天1萬人,而雙休日的參觀量更突破每天2萬人次;還特別將周五、周六、周日閉館時間延長一小時。即便如此,觀眾們仍不解渴,仍希望能延長展覽時間。一些外地觀眾很羨慕北京的“優質文化資源”,專程趕來觀展。
“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以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和呈現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深受群眾喜愛,展期就延長了一個月,從9月26日展出至11月底結束,參觀人次累計已突破130萬,讓群眾從展覽中充分感受祖國的成就和強大。
中國美術館相關人士坦言,沒想到觀眾反應如此熱烈,排隊如此之長,剛開始只想到這個展覽的關注度會很高,可沒想到大大超出了預期,表現出觀眾對優質文化的期待和渴望。由于中國美術館的場地小、檔期滿,一個展覽接著一個展覽,立即延展的可能性不太大,但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展需要,努力加大供給,緩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個辦法是爭取12月底,在中國美術館的樓上展廳再次呈現,另一辦法是將嘗試通過主辦、合作等新的形式在別的地方展出,滿足群眾的需要。
吳為山懷著歉意表示:“中國美術館目前的展覽空間十分有限,展覽排得非常滿,不能隨意變更安排。要用有限的空間傳播無限的美,所以我們希望中國美術館推出的所有展覽都能有品質,不僅能對今天的美術創作起到引領作用,還能夠弘揚和展示老一輩藝術家已臻化境的創作精神、溫情脈脈的人民情懷和他們那種樸實無華的甘于奉獻、默默無聞的人生態度。”
收藏的大美作品會不斷和觀眾見面
雖不能立即延展,但讓館藏資源“活”起來,卻是中國美術館必須面對的課題。作為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收藏了19世紀末至今各類美術作品10萬余件,如何讓這些海量的藏品“活”起來,中國美術館一直在探索。
“此次‘美在新時代’的展覽,把常年存在庫房中的藏品展出來,精心策劃包裝,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推廣,形成關注話題和粉絲效應,吸引觀眾前來觀展,讓大家有機會欣賞精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肖懷德贊賞這些創新做法,希望中國美術館繼續挖掘、精心策展、持續展出,把“美在新時代”這個品牌培育成為一個新的文化品牌。
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制定并實施“典藏活化”系列展覽計劃,就是要讓藏品能“活”起來,要把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的傳世之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術研究、展覽展示、推廣宣傳,讓已故藝術大師的傳世佳作與健在藝術大家的代表作品不斷與公眾見面。吳為山介紹,繼“人民的形象”展后,又推出“春風又綠:蘇天賜藝術展”“塑痕心聲:滑田友雕塑展”“趙望云寫生作品展”“渾厚華滋我民族:紀念黃賓虹誕辰150周年作品展”,深受觀眾好評和喜愛。
“中國美術館的庫房不是‘冷宮’,而是美的‘寶庫’,收藏的大美作品是要不斷和觀眾見面的,要用美的精神影響大家、感染大家、溫暖大家。”吳為山強調,中國美術館是典藏美、展示美、傳播美的中心,在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緊跟時代的進程,承擔起歷史使命,為社會樹正氣,為時代造像,為人民抒懷。要通過精心策劃打造的每一個典藏展覽,活化存量藏品資源,放大社會效果,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構建了一個傳播美、共享美的和諧舞臺,讓人民享受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文化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