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聯網企業集體在手機人工智能領域發力。受益于視覺識別、語言處理及深度學習等領域的技術進步,人工智能越來越深度融入到手機應用場景中,從語音助手到人臉識別再到用戶習慣分析、個性化服務,“無AI,不手機”的趨勢越發明顯。
近日,美圖在京發布V6手機及繪畫機器人和機器重建圖片技術兩項人工智能(AI)成果。華為發布的Mate 10系列手機同樣融入了AI元素。小米、vivo、OPPO等手機也頻頻打出人工智能牌。
在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看來,現在處于人工智能的產業爆發節點,未來所有技術公司都會是人工智能公司。
盡管國內企業總體上與國際巨頭相比還有差距,但受益于國內消費升級需求以及在細分領域的領先技術,國產智能手機有機會在人工智能時代成為產業引領者。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份以來,各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消費升級態勢比較明顯。這為智能手機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驅動力。
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在人工智能領域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以北京中關村為例,目前擁有人工智能企業約250家,專利申請數累計7800余項。到2020年,中關村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望形成一批標志性原創前沿技術成果。
技術持續進步為企業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我們會在新品上植入人工智能芯片,完善個性化定制功能,建成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生態鏈。”美圖公司創始人兼CEO吳欣鴻說。
另一利好是政策東風。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新一代智能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和設備。中關村管委會發布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意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一系列政策措施將推動國產手機進一步邁入人工智能驅動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