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微信公眾號提問:我兒子今年上高一,大半個學期已經過去了,他回家總是“抱怨”知識進度太快,學過的知識還沒完全吸收就要面對新的知識。作為家長,我該做些什么?該如何陪孩子盡快適應高中學習呢?
專家觀點
北京市潞河中學特級教師孟祥雯:經常聽高中學生的家長說,孩子在初中時學習成績很好,為什么上了高中就不行了?這個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初高中課程的設置、教學的目標和要求、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都有所不同,高中學習在思維、能力方面要求的急劇提升和學生心理、方法的滯后調整產生了矛盾,也就是通常說的“陡坡效應”,導致有些同學適應慢,從而成績下滑。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首先,要認識到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不同。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知其然”即可,而高中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以培養人才為主,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保持好奇心,多問為什么,要更關注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思維過程,發展深層次思維。
其次,要認識到初高中的教學方法不同。受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限制,初中教師多采用直觀形象教學法,反復講練。而高中教材內涵豐富,概念抽象,教學容量大、進度快、難度深,因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高中學習提倡以探究式為主的主動性學習,要摒棄死記硬背,重復演練的習慣,提高學習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不拘泥于形式,發展創新思維。
目前我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大力提倡提高學科核心素養。以高中化學教學為例,越來越重視知識與情境的融合,也越來越重視基于實證的學習。如學生可以通過自主的實驗探究認識物質的性質,體驗科學家研究物質的一般思路與方法。還可以在走向社會的“研學旅行”等活動中體會化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如我們的學生就是在研學中復習鞏固了金屬冶煉的方法,目睹了膠體的形成,了解了“毛豆腐”等菜肴制作時化學原理的運用,研究了茶葉的制作工藝、成分、功效等。平時家長也可以積極為孩子拓寬知識面創造必要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孩子在讀書、購物、旅游時多關注日常生活中和化學有關的現象,積累大量的生活實踐和課外學習經驗。
家庭教育永遠是最有效的教育力量。在孩子處于學習和心理的轉折點時,家長的溝通和疏導、關心與陪伴永遠是孩子的最好動力。愿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邁好高中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