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大幕全面開啟,外貿企業可在全國任一海關口岸完成申報、繳稅等通關手續。截至目前,北京海關共受理全國通關一體化進口報關單近40萬票,進口貨值達360.77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口岸進、出口環節海關平均通關時間分別比去年大幅壓縮42%和25%,再次刷新“北京速度”。
北京海關申報,全國口岸驗放
“我公司代理的一票貨物在沈陽機場落地,隨即在北京向首都機場海關進行申報,正常放行后,貨物直接進入客戶位于沈陽的工廠,通關過程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中國外運北京空運公司關務總監李欣告訴記者。“海關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后,企業可根據自身業務需要,在全國任一海關報關,節約了企業大量的時間和物流成本。”
隨著全國海關風險防控中心和稅收征管中心在今年7月正式啟用,全國海關風險防控、稅收征管等關鍵業務實現了集中、統一、智能處置,同時還實現了“一個標準、一套程序、一個聲音”,對于總部型企業云集的北京來說,其中的便利不言而喻。北京共有總部企業4007家,其中,央企總部就達1100家。這些總部型企業的進出口量占北京地區外貿總額的66.9%,業務范圍覆蓋幾乎全國所有口岸。
SMC(中國)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郭連生說:“一體化通關后口岸通關時間大幅縮減,公司也因此減少了人員投入,降低了運營和倉儲成本。”
創新通關擔保,緩解企業信貸難
與此同時,北京海關還從業務實際出發,創新推出通關擔保模式,解決中小微企業信貸難的困境。
“中小微企業在辦理匯總征稅擔保、通關稅款類擔保業務中,常遇到向銀行申請信貸額度難、融資成本高、手續周期長等難題。”北京海關關稅處關員張云飛介紹,鑒于這一情況,北京海關嘗試聯合銀行、擔保公司創新推出“銀關融”新型擔保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無需再提供高額保證金就可以向銀行申請保函,由擔保公司為企業向銀行增信,在確保稅收安全的同時既可以有效化解銀行擔保風險,又可以簡化保函申請手續。”張云飛說。
日前,北京海關首份“銀關融”增信擔保保函備案成功。由中通瑞豐融資擔保公司為北京縱坐標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增信后向建設銀行申請1000萬元保函用于匯總征稅業務,節省企業的銀行保證金高達900萬元,業務辦理周期也大幅縮短至7個工作日。
同期辦理“銀關融”創新擔保業務的奧凱航空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劉勇告訴記者,“現在有了‘銀關融’,經擔保公司增信后申請關稅保函,我們只需要繳保證金的10%,降低了經營成本。”
“匯總征稅”改革,提高企業獲得感
北京海關在推動一體化改革中,還積極開展稅收征管方式改革。其中,“匯總征稅”改變了以往“逐票審核、先稅后放”的征管模式,企業在進口貨物通關時,憑借商業銀行出具的保函,便可不再“逐票繳稅”,而是先提貨,再按月幾單集中繳稅,贏得外貿企業頻頻“點贊”。
國藥嘉遠國際貿易公司財務負責人王巖向記者介紹了匯總征稅給企業帶來的“三省”:省時——通關時間大幅縮短,最快可實現當場放行;省力——實行集中電子繳付后,大幅減少了企業人員因申請資金審批、繳稅、取稅單等事由頻繁往返于公司、海關和銀行的情況;省錢——企業可在提貨后規定期限內匯總繳付稅款,降低資金成本。
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北京海關共受理匯總征稅報關單13453票,增長近1.5倍。
通關一體化改革中,北京海關通過實施匯總征稅、無紙化報關、電子支付、創新擔保模式等通關改革,實現了改革紅利的疊加,“去繁就簡”的通關環境大大提高進出口企業的“獲得感”,也帶動了北京地區進出口的回穩向好。今年前10個月,北京地區(包含中央在京單位)進出口1.7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9%,高出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長2個百分點,繼續延續2017年以來雙位數增長的企穩向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