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鄉村電影《花開白草畔》講述北京最美鄉村

2012-03-0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浪漫風景 村里故事

《花開白草畔》劇照

演員黑子(左)、雷恪生(右)與張進來在首映式上

    北京第一部鄉村題材電影《花開白草畔》昨天(28日)下午在京首映。詼諧幽默的村里故事、原汁原味的京腔京調以及一心為民的公仆精神為影片贏得頭彩。

    《花開白草畔》由房山區委宣傳部、北京十月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制。該片根據全國勞動模范、北京市房山區霞云嶺鄉黨委委員、鄉第一聯合黨總支書記張進來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

    因感動而投拍

    素有“北京最美鄉村”的房山區四馬臺村,坐落在北京霞云嶺國家森林公園內,地處“天然氧吧”的白草畔山腰,平均海拔近千米。主人公張進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感人事跡就發生在這里。

    “首都都市生活人們已比較了解,而鄉村題材尚顯陌生。”該片總策劃李強業介紹說,創作初衷除了緣于開拓新領域外,更重要的是感動于人物本身的事跡。據他介紹,房山本地作家楊濤前些年就寫出了近30集的劇本,他在粗讀幾個篇章后就決定擷取其中片段,改編成一部電影。

    《花開白草畔》出品人、十月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袁熙伯透露說,公司計劃拍十部好人好事的電影,包括此片目前已完成6部,余下的4部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我們也會推出商業電影,但我們不會放棄拍攝主旋律電影,我覺得這是影視企業的責任和使命。”

    在他看來,用影像記錄身邊最真實的社會是影視人的一種擔當,具體就是“樸實做人,真誠對待社會,給觀眾傳遞一種感恩的精神。”他說,中國的影視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說事,而不是被動去追求別人的模式。“我們中國人講究仁義忠孝,影視人也應該在這方面做文章。”

    具體到《花開白草畔》,袁熙伯說自己就是想為觀眾呈現一個真實的鄉村,一個有血有肉的基層干部。“張進來除了為村民謀福利,還緊跟國家政策,積極謀求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下一代人做點事,這點很難得。”他說,我們應該感恩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和經濟發展轉型的社會。

    講述最美鄉村故事

    影片時長90分鐘,可以分為三個章節:其一是先富起來的張進來“臨危”受命,擔任村支書;其二是村支書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三是張進來超前謀劃,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張進來的身上真實再現了北京精神。”一位不愿具名的影視專家解釋說,張進來用煤炭收入發展林果經濟、開發生態旅游都具有一種前瞻意識,可謂“創新”;面對村民的誤會,甚至有人拿著刀去殺他,他都坦然應對,以極大的“包容”化解矛盾;為人厚道的他總是以德服人,心中時刻牽掛百姓利益,不可謂不“厚德”。

    據了解,整部影片都是在房山區白草畔實景拍攝。“因發展旅游業保存完好的老房子,以及新落成的鄉村別墅很好地再現了村子發展脈絡。”不過,讓李強業深受鼓舞的還是拍攝過程中村民的支持。當得知要拍自己的致富領路人時,不少村民主動將自家房屋借給劇組使用,而且心甘情愿地友情參演。由于不少人沒有演戲經歷,不少場景一拍就到了凌晨一兩點,山里晝夜溫差大,可沒有一個人叫苦退出。大家伙兒都認為這是自己家的事情。也正是這種支持讓影片在短短一個月里就得以殺青收工。

    看片時張進來哭了

    “看片的時候我沒哭,坐我旁邊的張書記哭了,我覺得他是我的老師。”片中飾演張進來的演員黑子介紹說,片中有一段戲是張書記要關閉一個關乎1000多人利益的煤礦,他因為這件事情被人砍傷了。他老伴問他,你還能活嗎,張書記說,只要還活著,就會帶領群眾走下去。“我感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凈化。”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需要這種敢于奉獻、一心為民的精神來引領。”不過,李強業認為,影片遠沒有張進來自身事跡精彩。“限于故事沖突設置的要求,他的綠色生態理念、發展旅游等方面展現得還不夠。”為了突出本片的京味兒色彩,影片中也不乏京腔元素,還有多場村民自編自演的京戲。

    據了解,影片即將在全國農村數字院線上映,并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登陸央視電影頻道。

    馬上就訪

    舉辦農村題材影展刺激鄉村電影生長

    “農村題材影視劇其實是挺有中國特色的一類作品。”影視文化學者苗棣認為,當年諸如《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和“女人三部曲”曾經相當有市場,而且藝術成就也不錯。不過隨著城市化進程,這類作品逐漸被邊緣化。首先體現為數量減少,其次是無論反映深度還是本質的東西也薄弱了。在他看來,創作人員與農村生活有了隔膜,創作者對鄉村的認識與真實的情況有差距,造成的結果就是創作出來的無論是歌頌,還是反映現實矛盾的作品都比較浮,無法讓觀眾產生信任感。當影視編導愿意實地深入體驗生活,真實了解農村、農民后,拍出的片子依然會有市場。

    苗棣說,目前從廣電總局到地方廣電局,對農村題材的片子實際是有傾斜的,如果質量不錯更容易受獎項青睞。不過,他也建議,在目前農村題材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妨仿效舉辦少數民族影視節的做法,由廣電部門、文化部門與農業口共同合作,以舉辦農村題材影展的形式刺激其生長。(記者 陳濤)

    延伸閱讀

    張進來和四馬臺村

    張進來,1953年生,現任房山區霞云嶺鄉黨委委員、鄉第一聯合黨總支書記。曾獲全國和市級勞模、全國優秀人才一等功金質獎章、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等多項榮譽。

    房山區霞云嶺四馬臺村地處深山區,上世紀90年代之前,村民以挖煤為生,人均收入只有600元。1990年,張進來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為了四馬臺村可持續發展,他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以黑養綠、以綠興旅、以旅富民”的發展道路。“以黑養綠”即村里每年從煤炭收入中拿出近50萬元用于發展生態農業。通過播種落葉松、仁用杏等經濟作物,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而且植樹綠化,也為旅游業發展奠定基礎。四馬臺村是“全國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村”、“華北生態農業示范村”和“北京最美的鄉村”。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