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14歲的我給北京奧組委寄了一份會徽設計方案。當時老師同學都開玩笑地說,‘你這作品要是當選了,你就是世界名人了’。10年后,我在讀研究生,早就忘記了那次差點成為‘名人’的經歷。前幾天,突然接到北京市檔案館的電話,通知我這份設計方案要展出了,邀請我再來看一看,我感覺跟做夢似的!”昨日(26日),《青少年與奧運》主題展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學生郭超動情地講述了一段10年圓夢經歷。
在展廳里,記者找到了這份會徽設計方案,一圖配一文。當年的小作者用藍色圓珠筆,一筆一劃地記錄了設計理念。“我將草書‘龍’字擬人化,設計成奔跑的狀態。”郭超說,“沒能入選,是在寄出的時候就預料到的。所以10年來,我漸漸就把這件事情淡忘了。當時年紀小,也沒想過要留一份底稿。”
在手寫的說明文字下面,記者看到當年的郭超細心地寫清楚了聯系方式,光電話就寫了兩個。“一個是家里的座機,一個是我爸爸的手機號。”郭超介紹,“檔案館就是通過這個手機號聯系到我的。”
10年來,當年的“奧運夢”逐漸淡忘,但“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的精神卻已經融入郭超的學習生活中。本科畢業后,他選擇參加了支教團,到西藏進行志愿服務,一干就是一年。他說:“北京奧運留給我的,更多的是精神財富。”
“我們也試圖聯系過其他當年的小作者,但大部分電話號碼已經變更了。”市檔案館一位工作人員說,“我們特別歡迎這些小作者能來再看看自己當年的作品。”
市檔案館保存著最齊全、最完整、最系統的第29屆北京奧運會檔案資料。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前夕,該館從眾多館藏里,精選出100余件與青少年有關的檔案進行展示。其中包括當年大中小學生創作的奧運會徽、主題口號、吉祥物和歌曲的草案;奧運繪畫;賽事和志愿者活動等方面的文件、照片、聲像資料和實物等。
每周一至周五,市民可以免費參觀該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