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賈起家書法作品展”本月14日至20日將亮相國家博物館。
其作品曾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著名書法家林鵬評價為“精美絕倫,足以傳世,足以不朽”的賈起家表示,他這些專為“北京精神”創作的書法作品在展出之后,將全部進行拍賣,拍賣收入皆捐贈給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用于書法藝術的傳承、教育和傳播。
“北京精神”,如何通過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來創新體現?記者對此采訪了書法家賈起家和北京市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孟海東。
(小標題)90多幅作品專為“北京精神”而作
賈起家介紹說,自今年4月起,他專門為這場“北京精神”書法作品展閉門創作三個多月,展覽即將展出作品92幅。作品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以“北京精神”為內容的書法作品;歷代名家詩詞,選取能夠體現“北京精神”的作品,如文天祥的《正氣歌》、王勃的《滕王閣序》、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歷代詩人詠北京詩詞,如龔自珍的《說居庸關》、李流芳的《游西山小記》等。作品以賈起家擅長的行書為主。
孟海東表示,北京市文化發展中心通過用書法藝術的形式來探索“北京精神”的歷史足跡。“中國書法藝術,從魏晉開始發展,在南宋時期得以發揚光大,經歷了多個流派,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經過幾千年的積累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這種不同流派的局面、不斷發展的進程,正體現了‘創新’、‘包容’的北京精神。”
“人無品格,行之不遠。書畫若無品格,下筆則無方。不具備‘愛國’、‘厚德’精神的書法家也不能為大眾所接受,比如蔡京、秦檜。”孟海東說,舉辦“北京精神——賈起家書法作品展”,是讓觀眾在書法藝術之美中直觀地感受“北京精神”的內涵,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小標題)三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習融匯“北京精神”
出身于山西夏縣農村地區的賈起家是“草根”出身的書法家。賈起家說,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就喜歡寫字。“在‘上山下鄉’時期,沒有毛筆、沒有紙,我就用樹枝在沙地上練習。”
三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習,成就了今日的成績。評論家表示,賈起家汲取“二王”書勢之魂,且兼收并蓄,窮通各家,另辟蹊徑,又豪邁大度,文雅清新,風格獨特。
“我的書法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臨摹、研習王羲之、王獻之‘二王’作品為主;第二階段則是研習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作品,博取眾家之長;第三階段則是通過大量閱讀文史哲資料,豐富文化修養,一以貫之,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賈起家說。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田樹萇評價稱,“若論在藝術上取得的成績,當首推賈起家……他的作品點畫道麗,神韻茂美,看出他在追求藝術上新的升華,追求法、韻、情、神、勢的和諧統一。”
“書法藝術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養出‘氣’來,書法作品才能一氣呵成。”孟海東說,“賈起家深深融入了北京,北京城市的精神也哺育了他。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影子。”
(小標題)作品拍賣收入全部捐贈以傳承中華書法文化
孟海東表示,中國書法與漢字共生,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是集實用性、藝術性為一體的獨特創造,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厚重,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大型書法展,體現了社會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與重視,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據了解,在“北京精神——賈起家書法作品展”結束之后,所有參展作品將進入公益拍賣環節,作品拍賣所得將全部捐獻給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拍賣收入將用于書法藝術的傳承、傳播、教育等,普及社會公益文化事業。
“我希望通過我的書法,通過我的文字,讓書法藝術形式發揚光大,培養和激勵更多熱愛書法藝術的青少年,讓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薪火相傳、綿延不息。”賈起家說。
賈起家,筆名硯田,1953年生,山西夏縣人。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古漢語語言文學專業。曾任中國書協第四屆理事、中國楹聯學會顧問、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顧問等。作品被中南海、全國政協和故宮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藝術館及美、日、韓、德、英等多國官方與民間收藏。出版有《賈起家書法集》《賈起家書法·離騷卷》等專輯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