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設計師劉小康曾設計出屈臣氏礦泉水水瓶、“椅子戲”等深入人心的作品。1月11日,他在北京舉辦了他的新書《從設計到產業》發布會,會上,劉小康建言希望“走出去”的中國設計企業要學會和世界“分享”中國文化,而非僅僅“表現”自身的民族特色。
隨著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壯大,諸多中國設計企業的作品走向了國際市場,甚至在海外開設分公司,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也在國際設計圈嶄露頭角,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北京作為“設計之都”加入創意城市網絡。不少業內人士期待“中國設計”成為 “中國制造”之外的另一張國家名片。
對此,劉小康表示,不少設計師希望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特色,但與此同時,他們必須學會與人“分享”之道,這就要求設計師考慮設計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
“設計師必須考慮人們為什么需要這個設計,他的設計能在別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設計不僅僅是物品,它與生活方式、文化、社會背景緊密相關。”劉小康說道。
他舉例說,設計屈臣氏礦泉水水瓶時,他希望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在飲水時能獲得愉快的體驗,而不是像汽車加油那樣沉悶。這一設計曾奪得“瓶裝水世界”全球設計大獎。
北京洛可可設計公司創始人、總經理賈偉對劉小康的觀點表示認同,他說,設計師需要有“格局觀”,即要從產品的使用目的、使用者所處的環境、產品生產過程、銷售鏈條乃至報廢環節等全方位思考設計方案,才能形成被廣泛認可的優秀設計。
55歲的劉小康成長于香港,經歷了香港藝術思潮最為活躍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30多年的設計生涯中獲得了300多項各地的設計獎。2001年他受邀參與北京申奧海報設計比賽并獲得第一名,作品被印制成官方宣傳品;這幅海報同年榮獲芬蘭國際海報雙年展最佳體育海報獎。
除設計外,劉小康的雕塑作品也被世界多個博物館收藏。目前,他是香港靳與劉設計顧問公司的合伙人,兼任香港設計中心董事局副主席與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他的新書《從設計到產業》回顧了自己30余年的創作歷程,并就設計師如何做好藝術與商業的融合分享了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