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人頭攢動的靜謐:三聯韜奮書店首個周末夜場即景

2014-04-13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除了呼呼作響的排風扇,這里靜得和窗外北京的夜一樣。

    晚上10點半,毗鄰王府井大街、距長安街2公里的三聯韜奮書店內,25歲的張農飛在哲學類書架尋找《德國悲劇的起源》。“工作原因常加班到深夜,這么晚了還能挑書看,安靜夜讀的感覺真好。”

    燈火通明,沒有音樂,摩肩接踵,卻也安靜。11日晚、通宵試運營的首個周末,記者走進三聯書店。首層書架過道站滿了人,通往地下一層的樓梯臺階并排坐著三人,只留容一人通行的窄路。晚上11點多,整個書店目測約有800多人。

    大的過道擺著10余張藍色書桌,紅色閱讀燈亮著。書架旁,幾十個白色塑料小凳子也坐滿了讀者。北京三聯韜奮書店8日晚首次通宵試營業,從18日起正式24小時運營。

    家住燈市口的丁女士說,平時睡覺也要凌晨2點左右,離這里就“一步之遙”,不如在這里“充充電”。書店門口,來自香港的Tommy拎著一袋 子書滿載而歸,“經常會去臺灣的‘誠品書店’,遇到喜歡的就買,逛書店是種生活,除非買不到的會在網上買,其余都會在實體書店買”。

    24小時運營的誠品書店被譽為臺灣“文化地標”。臺灣誠品集團董事長、創辦人吳清友用“喜歡做、甘愿受”形容他心中的書店、城市與文化堅守。在年逾六旬的吳清友看來,不斷營造文化體驗是其經營的精髓所在。

    在北京工作生活近20年的臺胞李輝說,若大陸也開辦24小時營業的書店,北京文化底蘊深厚再合適不過,三聯韜奮書店扛起大旗也在情理之中。“對愛書的人絕對是件好事。”

    三聯書店身著棗紅色工作服的傅先生說,這幾天夜場讀者漸多,“肯定是買的沒有看的多,尤其是夜場讀者。”傅先生認為,實體書店不僅是售賣場,更是閱覽室,電子閱讀的碎片化趨勢下,書店的閱讀氛圍依然無法替代。

    一張書桌,一盞燈光,比家里更能精力集中,比圖書館更易于取放。室內秒針滴答,窗外“生活”“讀書”“新知”六個大字在夜色中很明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