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其他信息 > 正文

學藝30年 宮燈藝人首次海選收徒

2016-03-22  來源:北京晨報
[字體: ]

“等了30年,終于有了!”53歲的“傳統燈彩”技藝傳承人余光亮喜收徒弟。近日,經過半年學習,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海選的50位“非遺”技藝傳承志愿者全部結業,并獲得認證證書。

  “非遺”技藝 海選傳承者

  2015年6月,“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為5家“非遺”技藝傳承人公開招募傳承志愿者。天橋穆派戲法、北京內畫鼻煙壺、曹氏風箏、傳統燈彩和護國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藝都敞開大門,海選徒弟。“愛這行當的、有點基礎的,都收。國家傳承人親手教,西城區政府給補貼。師生一旦有緣分,就可以拜師入門,擔起傳承技藝的重任。”保護中心負責人表示。

  海選之時,北京內畫鼻煙壺、傳統燈彩、曹氏風箏傳承人都曾坦言,自己的技藝還沒找到“下家兒”,但是“不急,看緣分”。天橋穆派戲法、護國寺清真小吃制作技藝已有徒弟,但也表示,“招募傳承志愿者沒有門檻,只要想學,都教!”

  苦干了30年 終熬成師傅

  經過半年學習,跟著5家傳承人學藝的50位志愿者全部結業,日前正式取得“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及傳承人簽字的認證證書,并被授予“優秀非遺傳承志愿者”稱號,今后,他們將更多地參與到西城“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去。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燈彩傳承人余光亮、天橋穆派戲法田學明還從這批志愿者中招到了徒弟。

  余光亮是傳統燈彩,也就是市民常說的傳統宮燈的技藝傳承人。“馬路上掛的普通燈籠是機器制作,三五元錢一個。我們全部是手工制作,三五十元一個。”余光亮說,別看燈籠行業是半年不開張,但是開張也能吃半年,“就是潛心學習技藝的人太少,我干了30年了,師傅是國家級傳承人,我是他唯一的徒弟。但是,我至今還沒有收到徒弟,感覺有點悲哀。”

  不過,這次海選終于讓余光亮“熬”成了師傅。海選的消息一出,有30多人來報名,教了8個志愿者,最終收徒成功。

  徒弟叫邊鼓超,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從小就喜歡制作燈彩。小時候,家里從集市上買的過年用的彩燈,還沒掛呢,就被他拆了,“一直想拜師學藝,就是找不到門路,也夠不著能人。海選的消息一出,我第一時間就報名了。”師傅余光亮則說,做一盞宮燈,涉及繪畫,糊裱、木工、雕刻七八個工種,年輕人會的不多,再加上老技藝又養不住人,難得遇到合適人選,“老邊本人喜歡,有基礎,有天賦,又樂意跟我學。就收了唄。”

  在頒發“非遺志愿者”證書時,保護中心專門舉辦了一個拜師儀式,53歲的余光亮被請上臺,41歲的邊鼓超深深一躬,兩位陌生人,因為酷愛一個技藝,從此成了師徒。天橋穆派戲法傳承人田學明也在這一天招到了3個徒弟。最小的徒弟不過11歲,被問到如何傳承“天橋戲法”時,小家伙認真想了想:“以后生了兒子,繼續跟師傅學。”

北京辦海選

  外地來報名

  這是“西城區‘非遺’保護中心”連續第二年為“非遺”技藝海選徒弟。有500多人報名求學,甚至不少報名者來自河北、天津、山西等省市。2014年,該中心首次為北京刻瓷、裕氏草編、泥塑彩繪臉譜、北京宮毯及戲曲盔頭制作技藝五項“非遺”傳承人海選徒弟,原計劃5項各招募5人,經過篩選和考試后,45人拜師學藝。半年后,這45人成為首批“非遺傳承志愿者”,裕氏草編也是在這次海選中,時隔30年再收徒弟——在北京海洋館工作的39歲的翟煒得以拜38歲的裕氏草編第三代傳承人裕光磊為師。

  北京晨報記者獲悉,公開招募傳承志愿者的多是“瀕危非遺項目”。所謂“瀕危”,即傳承人不超過3人,傳承發展令人堪憂。據悉,今年,西城區將繼續舉辦該活動。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