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公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整體推進科改落地
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公開發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最大限度激發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
方案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方案突出內容的涵蓋性、制度的可持續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施的時序性,旨在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改革決策,形成系統、全面、可持續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方案明確了激發創新、問題導向、整體推進、開放協同、落實落地的基本原則。確定了“到2020年,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 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主要目標。
方案以問題為導向,把破解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作為著力點,找準突破口,增強針對性,圍繞10個方面提出了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
這10個方面包括: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改革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健 全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構建統籌協調的創新治理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營造激勵創新的良好生態和推動區域創新改革等。
方案突出整體性,增強可操作性,明確了各項改革的聯絡圖、關系網、路線圖和時間表。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都確定了標志性舉措、具體成果形式、牽頭部門和時間進度安排等。“臺賬”式推進,力爭使改革可落地、可檢驗、可督查。
科技部就方案出臺答新華社記者問
據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余曉潔、榮啟涵、楊維漢)從1985年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來,30年過去了;從黨的 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2年多過去了;距離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只剩下5年,科技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30年,科改再出發。
全程參與實施方案制定的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副司長包獻華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從“藍圖”到“施工圖”
問: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萍碱I域的改革舉措很多,如何通過落實,釋放科改“紅利”?
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
科技計劃和項目資金管理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向社會開放、大眾創新創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科技 體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繪就了“藍圖”,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方案突出內容的涵蓋性、制度的可持續性、措施的針對性和實施的 時序性。
就是說,畫出一張措施有力、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
從“碎片化”到“整體性”
問:過去改革存在“中梗阻”,主要“梗”在哪?如何打通?
答:科技體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過去各部門從各自定位出發出臺改革措施,缺乏有效銜接協同,造成政策落地難、落實難。方案是中央全面深化改 革領導小組2015年工作要點確定的一項重點任務,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支撐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著力增強科技體制改革的整體性,形成系統、全面的改 革部署和工作格局。
在國家科改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包括科技、發改、財政、教育、工信、一行三會在內的40多個部門打破條塊分割,共同參與了方案制定,多次征求意見,數易其稿。方案不是就科技改革論科技改革,而是要打破科技經濟“兩張皮”、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通道。
從“痛點”到“突破口”
問:方案的最大特點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方案以問題為導向,針對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的體制機制“痛點”和政策制度障礙對癥下藥,圍繞10個方面提出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措施。
方案啃的是深化改革的“硬骨頭”,“含金量”很高。比如,在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方面,要建立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發 揮企業和企業家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結構性減稅方向,要逐步將國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方式轉變為以普惠性財稅政策為主。
又如,加強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要完成制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條件和標準,為落實扶持中小企業創新政策開辟便捷通道。此外,要完成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
再如,為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要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經單位批準,帶著科研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或創辦企業。
在改革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方面,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健全院士遴選、管理和退出機制。包括制定規范院士學術兼職和待遇的相關措施,明確相關標準和范圍。
可操作可落實可督查
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如何從當下做起,實現這一目標?
答:方案明確了激發創新、問題導向、整體推進、開放協同、落實落地的基本原則。圍繞到2020年進入創新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確定改革的具體措施,加快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的中國特色創新體系。
方案務求可操作、可落實,以臺賬形式,明確每一項改革任務的具體成果、牽頭部門和完成時限,使改革可督查、可檢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將對方案的落實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
各部門各地方將研究制定具體落實方案,抓緊推進改革任務實施。一項一項抓落實,確保干一件成一件,釋放改革“紅利”,讓科技人員和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深化”就是“啃硬骨頭”,就是問題導向、對癥下藥。方案針對當前哪些現實“痛點”?采取何種措施?將帶來哪些“紅利”?創新主體:市場導向,讓企業家參與決策
【背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傮w上看,我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大企業動力不足,中小企業能力不強。
【方案】方案著眼于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提出產業專家和企業家要在國家創新決策相關專家咨詢組中占較大比例,完善企業研發費用計核方法,調整目錄管理方式,對國有企業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考核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打通體制機制通道
【背景】多年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一直難以解決。改變經濟與科技“兩張皮”的問題,關鍵是要打通體制機制通道。
【方案】方案提出深入推進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推廣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完善職務發明制度,完善事業單位無形資產管理,構建全國技術交易市場體系。
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去行政化
【背景】我國從1999年開展全面啟動這方面改革。但目前,院所改革存在政策不配套不落實現象,公益類院所管理僵化、活力不足,開發類院所轉制后行業定位不清等問題也日益暴露。
【方案】方案提出加快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探索理事會制度, 推進科研事業單位取消行政級別。堅持技術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方向,對于承擔較多行業共性任務的轉制科研院所,可組建產業技術研發集團,對行業共性技 術研究和市場經營活動進行分類管理、分類考核。
人才激勵機制:分類推進人才評價制度
【背景】我國是科技人力資源大國,但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結構失調,高層次人才匱乏,主要原因在于體制機制不完善,特別是評價激勵機制不適應科技人才發展要求。
【方案】方案提出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健全院士遴選、管理和退出機制;研究制定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的政策意見,推進科研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
金融支持創新:構建多層次投融資體系
【背景】資金在科研成果的推進、轉化中具有重要決定性作用,目前科技創新創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突出,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需要盡快解決。
【方案】方案提出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支持、拓寬技術創新間接融資渠道。
科技計劃管理:破除政出多門
【背景】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目前已經完成了現有渠道中近一半計劃的優化整合。改革開局良好,但后續任務更加艱巨繁重。
【方案】方案明確了計劃整合和體系重構、建立統一管理平臺、專業機構管理項目、構建統一監督評估機制、完善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建成統一管理信息系統和項目庫等改革任務的具體措施、實施路徑和完成時間表。